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肩前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肩前痛

證名,指肩部前側肌肉、筋脈疼痛之症,屬中醫「肩痛」範疇。其病位主要涉及手陽明大腸經,因該經脈循行於肩前及前臑(上臂前側),故《雜病源流犀燭》云:「肩前屬大腸經,故肩前痛為大腸經病,蓋肩端兩骨及前臑,皆大腸脈所貫。」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侵襲:風、寒、濕等外邪客於手陽明經脈,導致氣血凝滯,經絡不通,發為疼痛。風邪善行數變,多伴遊走性痛;寒邪收引,痛處固定且遇寒加重;濕邪黏滯,常伴酸重感。
  2. 肺氣鬱阻:肺與大腸相表裏,肺氣壅滯或風熱乘肺,可循經影響大腸經氣血運行,引發肩前痛。此類患者多兼咳嗽、胸悶等肺系症狀。
  3. 氣血不足:體虛或久病耗氣,氣血難以濡養筋脈,致肩前隱痛不休,常見於面白氣虛者。

辨證論治

  1. 風熱乘肺,肺氣鬱阻

    • 表現:肩前痛伴咳嗽、痰黃、咽乾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  • 治法:瀉風通肺,調和經氣。
    • 方藥:以防風、羌活祛風通絡;升麻、柴胡升提肺氣;桑白皮、貝母清肺化痰;陳皮、白蔻仁理氣化濕。
  2. 氣血兩虛

    • 表現:肩前隱痛,勞累加重,面色蒼白,氣短乏力,舌淡脈弱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養血,通絡止痛。
    • 方藥:於前述方中加入人參、黃芪補益中氣,或合四物湯以養血活血。
  3. 寒濕痹阻

    • 表現:痛處固定,遇冷加劇,得溫稍減,舌苔白膩。
    • 治法:散寒除濕,溫經通絡。
    • 方藥:可選烏頭湯加減,或配合艾灸、溫針療法。

經絡與針灸取穴

  • 主穴:肩髃(大腸經)、臂臑(大腸經)、合谷(大腸經原穴),以疏調經氣。
  • 配穴:肺氣鬱者加列缺(肺經絡穴)、孔最(肺經郄穴);氣血虛者加足三里(胃經合穴)、氣海(任脈)。

相關鑑別

肩前痛需與「肩凝症」(五十肩)區別,後者以肩關節活動受限為主,多屬肝腎不足或痰瘀阻絡;而肩前痛則以經脈氣血失和為標,病機更側重於外邪或臟腑功能失調。

(按:本文所述治法方藥需依臨床辨證加減,此處僅列常規思路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