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鼻流穴

定位與取穴
鼻流為經外奇穴之一,最早記載於《千金要方》,其位置在鼻孔口處,具體定位於禾髎穴上方,正對鼻孔口之中間。取穴時,可於鼻翼外緣直下,與鼻孔水平線交會處尋得此穴。

主治功能
鼻流穴在中醫臨床應用廣泛,主要針對鼻部及面部疾患,其主治包括:

  1. 鼻部病症:如鼻塞、流涕不止(鼻鼽)、嗅覺減退、鼻炎等,此穴能宣通鼻竅,改善氣血滯塞。
  2. 面部經絡失調:適用於中風後口眼喎斜、面癱(面神經麻痺),可調和局部氣血,舒緩肌肉拘急。
  3. 神經痛與痙攣:對三叉神經痛、咀嚼肌痙攣(牙關緊急)有一定緩解作用,因其鄰近足陽明胃經,能疏泄陽明風熱。

刺灸方法
臨床多採用斜刺法,針尖向鼻部或上唇方向進針,深度約0.3-0.5寸。亦可配合艾灸,如《千金要方》所載「灸七壯」,以溫通經絡,適用於虛寒性鼻流清涕。

學理依據
鼻流穴雖未歸入正經,但位於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交會區域,二經皆循行於面部,且「陽明主面」,故刺激此穴能調節陽明經氣,改善頭面部氣血運行。此外,鼻為肺竅,肺氣失宣時易見鼻病,此穴亦能輔助肺氣肅降,緩解外邪壅滯。

配伍應用
臨床常配合迎香、合谷穴以增強通鼻竅之效;若屬風寒襲表,可加風池、列缺;若為胃熱上攻所致牙關不利,則配伍內庭、下關。

此穴沿用千年,體現中醫「以痛為腧」的取穴智慧,對於鼻面疾患具獨特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