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肩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肩脈為早期中醫經脈名稱,屬十一脈系統之一,後世歸入「手太陽小腸經」範疇。其循行與病症記載首見於馬王堆漢墓出土醫書《陰陽十一脈灸經》,為研究經絡理論演變的重要文獻依據。


一、肩脈的循行路線

據《陰陽十一脈灸經》所述,肩脈起於耳後,向下經過肩部,沿上臂外側(臑外廉)下行,通過肘關節後方,最終抵達手背。此描述與《靈樞·經脈》中手太陽小腸經「出肩解,繞肩胛,交肩上」之記載相呼應,惟早期經脈循行較簡略,後世補充其分支「從缺盆循頸上頰,至目銳眥」,形成完整循行路徑。


二、肩脈的生理功能

  1. 主司上肢陽側氣血
    肩脈行於手臂外後側,屬「陽脈」,負責輸布陽氣至肩肘腕部,維持關節屈伸與手臂外旋功能。
  2. 上絡頭面清竅
    其支脈聯繫咽喉、頷部(下頜)及耳後,與頭面官竅相通,故能調節局部氣血,影響聽覺、吞嚥及頭頸轉側活動。
  3. 與小腸腑相表裡
    後世將肩脈歸為手太陽小腸經,強調其透過經別「屬小腸」,參與水穀精微的運化與吸收。

三、肩脈的病症表現

(一)《陰陽十一脈灸經》原文病症

  1. 是動病(經氣異常)
    • 咽喉疼痛(嗌痛)、下頜腫脹(頷腫)
    • 頸項強直、轉側不利(不可以顧)
    • 肩關節鬆弛如脫臼(肩似脫)、上臂劇痛如折斷(臑似折)
  2. 所產病(經脈主治病症)
    • 頷部疼痛、喉部閉塞感(喉痺)
    • 手臂痛、肘關節痛

(二)後世補充病症

  • 循行部位異常:肩胛區冷痛、手小指麻木。
  • 表裡腑證影響:小腸功能失調所致臍周脹痛、耳鳴聽力減退(小腸經「入耳中」)。

四、肩脈的臨床應用

  1. 針灸取穴
    後世以手太陽小腸經穴為主,如:
    • 後溪穴(輸穴,通督脈):主治頸項強痛、肘臂痙攣。
    • 天宗穴(肩胛部要穴):緩解肩胛痛、上肢不舉。
    • 養老穴(郄穴):專治急性肩臂痹痛。
  2. 診斷意義
    肩脈所過之處出現壓痛或結節,常反映小腸經氣血瘀滯,或外感風寒侵襲陽經。

五、肩脈的理論演變

肩脈從早期十一脈系統獨立命名,至《內經》時代整合為十二正經之一,反映經絡理論從簡到繁的發展過程。其循行從單純描述體表路線,到增加內屬臟腑、外絡肢節的聯繫,體現中醫「形氣合一」的整體觀。現代研究亦發現,手太陽小腸經穴位多分佈於尺神經與腋神經分支區域,與古籍記載的痛症表現存在神經解剖學關聯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