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肩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肩疽
肩疽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疽證發於肩部者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三。依其發病部位不同,又有別名:生於肩峰前側者稱「幹疽」,生於肩峰後側者稱「過肩疽」,另有「疵癰」、「丁疽」之稱。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鬱滯肩部經絡,或負重勞損,致氣血瘀結,化熱成毒而發。肩部為手三陽經所過,若正氣不足,邪毒乘虛侵襲,阻滯氣血,則發為癰疽。
臨床表現
- 順證:局部紅腫焮熱,疼痛明顯,膿成早潰,潰後膿液稠黃,瘡口易斂。
- 逆證:腫勢平塌,皮色不紅,堅硬難潰,或潰遲膿稀色敗,伴寒熱口噤、疼痛牽引臂胛、食少便溏等全身症狀,預後較差。
辨證論治
-
初期(表證明顯)
- 治法:疏風清熱,解毒散結。
- 方藥:荊防敗毒散加減,重用柴胡、羌活引經至肩部。
-
中期(裡熱熾盛)
- 治法:清熱解毒,瀉火通腑。
- 方藥:內疏黃連湯合五味消毒飲,熱甚加石膏、知母。
-
膿成期(正虛毒戀)
- 治法:托毒透膿,扶正祛邪。
- 方藥:托里透膿散,氣虛加黃耆,血虛加當歸。
-
外治
- 未潰時以金黃散外敷,促其消散;膿成宜切開引流,潰後用九一丹提膿去腐,生肌玉紅膏收口。
經絡辨證與引經藥
肩疽涉及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及手太陽小腸經,臨證可加引經藥:
- 前側(幹疽):屬陽明,加升麻、白芷。
- 後側(過肩疽):屬太陽,加羌活、藁本。
- 外側:屬少陽,加柴胡、黃芩。
相關文獻參照
本病與「癰」、「附骨疽」等證治有相通之處,若遷延不愈,恐深入筋骨,可參《外科正宗》、《醫宗金鑑》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