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肩井骨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肩井骨傷

肩井骨傷,即鎖骨骨折,屬中醫骨傷科常見病證之一。首見於明代《瘍科證治準繩》卷六,多因外力作用,如跌撲、墜墮、撞擊等,導致肩井骨斷裂,局部氣血瘀滯,經絡受阻,而見腫脹疼痛、功能障礙等症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肩井骨傷主要因外力直接或間接作用於局部,導致骨斷筋傷,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停聚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指出:「跌打損傷,瘀血留滯,則腫痛並作。」此外,肝主筋、腎主骨,若肝腎不足,筋骨失養,亦可能影響骨折癒合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局部腫脹疼痛:骨折處氣血瘀滯,經絡不通,故見腫脹、壓痛明顯。
  2. 功能障礙:因骨斷筋傷,上肢活動受限,尤其抬舉、外展困難。
  3. 畸形或異常活動:嚴重者可見鎖骨斷端移位,局部隆起或凹陷。

治療方法

1. 手法整復

《傷科補要》載:「用手法先按胸骨,將肩端向內合之,揉摩斷骨令其複位。」中醫正骨強調「欲合先離」,通過牽引、端提、按壓等手法使斷骨復位,再以固定維持穩定。

2. 藥物治療

  • 初期(瘀血腫痛):內服七厘散複元活血湯,以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。
  • 中期(腫痛漸消):改服接骨紫金丹接骨丸,促進骨痂生長。
  • 後期(筋骨未堅):可酌用補腎壯筋湯續骨活血湯,強筋壯骨。
  • 外用方藥:局部以損傷洗方海桐皮湯熏洗,或外敷定痛散萬靈膏,以舒筋活絡、消腫止痛。

3. 固定與調護

復位後,以繃帶或夾板固定,並用布帶懸吊於頸部,避免斷端移位。《醫宗金鑒》強調:「固定須穩,勿令搖動。」後期可漸進進行功能鍛煉,以恢復肩關節活動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肩井骨傷的治療,不僅著眼於骨折本身,更重視整體氣血調和與肝腎功能。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:「氣血和調,則筋骨堅強。」故在治療過程中,常配合調氣血、補肝腎之法,以助骨折癒合。此外,經絡學說認為,鎖骨附近為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陰肺經所過,骨折後可能影響經氣運行,故用藥時可兼顧通經活絡。

此證若及時治療,預後多良,然須注意復位準確與固定得當,以免遺留畸形或功能障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