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肩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肩井

經穴名,出自《針灸甲乙經》,別稱「膊井」、「肩解」,歸屬於足少陽膽經,為手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之交會穴。其定位於肩部,前對乳中(乳頭位置),當大椎穴(第七頸椎棘突下)與肩峰端連線之中點處。取穴時,可將手掌併攏,食指貼近頸部,中指尖所觸及之處即為肩井穴。

解剖與經絡特性

肩井穴淺層分佈有鎖骨上神經後支副神經,深層則有頸橫動、靜脈通過。此穴為膽經之要穴,膽經循行於頭側、肩頸,故肩井穴能調節少陽經氣,疏泄膽火,兼通陽維脈之氣,具有疏通經絡、理氣活血、散風清熱之效。

主治病症

  1. 局部病症

    • 肩背痠痛、頸項強直、手臂不舉,尤擅長緩解因風寒濕邪或氣血瘀滯所致之肩頸痹痛。
    • 現代常見之「肩頸綜合症」或「五十肩」,可配伍風池、天宗等穴以增強療效。
  2. 婦科及產科病症

    • 傳統用於滯產(產程不順)、產後血暈(氣血逆亂),能調暢氣機,促進氣血運行。
    • 乳癰(乳腺炎)初起,配合少澤、足三里可清熱散結。
  3. 其他系統病症

    • 瘰癧(淋巴結結核)屬少陽鬱火者,可配天井、翳風以軟堅散結。
    • 近代臨床亦用於調節高血壓(肝陽上亢型)、功能性子宮出血(衝任不固),取其平肝降逆、調和氣血之功。

刺灸方法

  • 針刺:直刺0.3~0.5寸,因穴近肺尖,故不宜深刺,以免傷及內臟。
  • 艾灸:艾炷灸3~7壯,或艾條溫和灸5~10分鐘,適用於寒濕痹痛或氣血虛弱之證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肩井穴為膽經之「樞紐」,膽主決斷,與肝相表裏,故刺激此穴不僅能舒筋活絡,亦可調節肝膽氣機,緩解情志不暢所致之胸脅脹悶。此外,陽維脈主一身之表,肩井通過陽維脈與督脈相聯繫,故對外感風邪引起的頭痛、發熱亦有輔助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