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肩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肩解
1. 人體部位名
肩解為中醫解剖名詞,指肩關節及其周圍結構,為上肢與軀幹連接之樞紐。《靈樞·經脈》記載,手太陽小腸經循行「出肩解,繞肩胛」,說明此處乃經氣輸布之要道。肩解涵蓋肩胛骨、肱骨頭及相關筋肉,主司上肢舉抬、旋轉等動作,若外邪侵襲或氣血瘀滯,易致肩臂痹痛、活動受限,屬「肩痹」「漏肩風」等範疇。
2. 穴位名
肩解於《內經》中亦指特定腧穴,然註家見解不一:
- 肩井穴:王冰於《素問·氣穴論》註:「肩解二穴,謂肩井也。」該穴位於肩上凹陷處(第七頸椎與肩峰連線中點),屬足少陽膽經,為手足少陽、陽維脈之交會穴,主調氣血、疏風邪,常用於治療肩背痛、頸項強急。
- 秉風穴:王冰於《素問·氣府論》另註:「肩解各一,謂秉風二穴。」此穴屬手太陽小腸經,位於肩胛岡上窩中央,舉臂時呈凹陷處,功擅疏風活絡,主治肩胛疼痛、上肢酸麻。
中醫理論延伸
肩解之功能與經絡氣血密切相關:
- 經脈所過:手太陽小腸經、手陽明大腸經及足少陽膽經皆循行肩部,若經氣不暢,可致「不通則痛」。
- 筋結所在:《靈樞·經筋》提及手三陽經筋結於肩部,肩解處筋肉若受寒濕或勞損,易形成「筋結」,表現為壓痛點或活動障礙。
- 與臟腑關聯:肩痛可反映內在失衡,如肺氣虛者易感風寒而肩凝,肝血不足則筋失濡養而僵硬。
文獻考據
《類經》張介賓註:「肩解即肩端之骨縫」,強調其結構特性;《醫宗金鑑》則將肩井列為「肩解」代表,突顯其臨床調治地位。後世醫家多依症狀選穴,如肩井擅通降,秉風偏散風,皆體現「肩解」調理之多元。
(註:本文所述腧穴定位及主治,均參照《黃帝內經》及歷代針灸典籍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