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肩尖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肩尖,為中醫經外奇穴之別名,見載於《針灸經外奇穴圖譜》,亦稱「肩頭」。此穴位於肩部,肩峰突起之處,屬局部取穴範疇,臨床多用以疏通肩部氣血、緩解經絡痹阻。
定位與取穴
肩尖之具體位置,依古籍所述,當肩關節上方,肩峰外側緣最高點處。取穴時可令患者正坐或直立,雙臂自然下垂,於肩部外側觸摸明顯骨性突起處,即為本穴。其位置與十四經穴之「肩髃」相近,然肩尖屬經外奇穴,主治範疇亦有差異。
中醫理論與應用
肩尖穴雖未歸入正經,然其所在乃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少陽三焦經所過之處,故刺激此穴可調節二經氣血,尤善治肩臂風寒濕邪侵襲所致之痹痛、攣急。
- 氣血瘀滯:凡肩部跌撲損傷或長期勞損,致氣血運行不暢,症見肩部酸脹刺痛、活動受限者,可針刺或艾灸肩尖,以行氣活血、通絡止痛。
- 風寒濕痹:若外感風寒濕邪,客於肩部經筋,引發冷痛重著、遇寒加劇,可配合風池、外關等穴,共奏祛風散寒之效。
- 經絡失調:手陽明經主「肩前臑痛」,手少陽經主「肩臑肘臂外皆痛」,故肩尖亦可用於上臂外側麻木、舉臂困難等症,常與肩髃、曲池等穴配伍。
操作技法
古法多以針刺或艾灸施治:
- 針刺:直刺0.5~1寸,得氣後行捻轉瀉法,留針15~20分鐘,適用於實證疼痛。
- 艾灸:以艾條溫和灸10~15分鐘,適用於寒濕痹證或氣血虛弱之慢性肩痛。
古籍考據
《針灸經外奇穴圖譜》將肩尖列為奇穴,後世醫家亦沿用於臨床。其與「肩頭」互為別名,然部分文獻另載「肩頭」位於鎖骨肩峰端,與肩尖微異,故運用時需詳辨位置。此類經外奇穴之價值,在於補充正經腧穴未盡之處,體現中醫「以痛為腧」的取穴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