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肩胛骨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肩胛骨出(肩關節脫臼)詳解

病名源流與別稱

肩胛骨出,首見於唐代藺道人《理傷續斷方》,為中醫骨傷科常見病症。歷代醫籍對此症記載頗豐,別稱甚多,如:

  • 肩胛上出臼
  • 肩骨脫臼
  • 肩骨失落
  • 臑骨突出
  • 髃骨骱失
  • 肩骨出髎
  • 肩骱疊下

病因病機

此症多因外力作用所致,常見原因包括:

  1. 跌打損傷:肩部直接著地或受撞擊
  2. 閃墜傷:上肢突然牽拉或扭轉
  3. 暴力衝擊:外力直接作用於肩關節

中醫理論認為,此症導致「筋傷骨錯」,使肩關節「骨錯縫、筋出槽」,氣血瘀滯,經絡不通,故而腫痛功能障礙。

臨床分型

按脫臼方向可分為:

  1. 前脫臼(最為常見,約佔95%)
  2. 後脫臼
  3. 上脫臼
  4. 下脫臼

其中前脫臼又可細分為:

  • 喙突下脫位
  • 盂下脫位
  • 鎖骨下脫位

證候表現

主要臨床表現包括:

  1. 疼痛腫脹:患肩劇痛,局部腫脹
  2. 方肩畸形:肩部失去圓潤輪廓,呈方形
  3. 功能障礙
    • 上肢不能上舉至腦後
    • 不能過胸前
    • 反手不能至背
  4. 彈性固定:被動活動時有彈性感
  5. 搭肩試驗陽性:患側手不能搭對側肩部

診斷要點

中醫診斷依據:

  1. 望診:方肩畸形,患肩下垂
  2. 問診:明確外傷史
  3. 切診:肩峰下空虛,可觸及脫出的肱骨頭
  4. 量診:患肢較健側略長(前脫臼時)

治療方法

手法復位

主要復位手法包括:

  1. 足蹬法(希波克拉底法):

    • 患者仰臥
    • 術者足跟置於患側腋窩
    • 雙手牽引患肢,同時足跟蹬推
  2. 肩頭掮法

    • 術者以肩部頂住患者腋下
    • 雙手握患肢牽引復位
  3. 扛擡法(Kocher法):

    • 屈肘90度
    • 沿肱骨縱軸牽引
    • 外旋、內收、內旋復位

《傷科補要》記載經典手法: 「髃骨骱失……使患人低坐,一人抱住其身,將手拔直,用推拿法,酌其重輕,待其筋舒,一手捏其肩,抵住骱頭,齊力拔出,內有響聲者,乃復其位矣。」

固定方法

復位後需固定:

  1. 胸臂繃帶固定:患肢內收內旋位,屈肘90度
  2. 三角巾懸吊:固定2-3周
  3. 杉樹皮夾板固定:傳統中醫固定法

藥物治療

分期用藥原則:

  1. 初期(1-2周):

    • 活血化瘀:桃紅四物湯加減
    • 消腫止痛:七厘散、雲南白藥
  2. 中期(2-4周):

    • 和營生新:和營止痛湯
    • 續筋接骨:續骨活血湯
  3. 後期(4周後):

    • 補益肝腎:補腎壯筋湯
    • 強筋壯骨:健步虎潛丸

輔助療法

  1. 針灸治療

    • 取穴:肩髃、肩髎、肩貞、臂臑、曲池
    • 手法:平補平瀉,可加電針
  2. 推拿按摩

    • 解除固定後施以理筋手法
    • 點按肩周穴位,舒筋活絡
  3. 練功療法

    • 早期:腕指關節活動
    • 中期:小雲手、大雲手
    • 後期:爬牆練習、滑車拉繩

預後與調護

本病及時正確治療多可痊癒,但需注意:

  • 避免過早活動,防止習慣性脫臼
  • 老年患者需預防肩周炎
  • 復位後循序漸進進行功能鍛鍊

古籍參考

歷代醫家對此症論述頗多:

  • 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詳述肩關節解剖與脫臼關係
  • 《傷科匯纂》記載多種復位手法
  • 《跌損妙方》載有外用方藥治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