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肩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肩胛

1. 解剖結構與中醫定位
肩胛,又稱「肩髆」或「鍁板子骨」,為背部附於脊柱兩側之三角形扁骨,左右各一,形如鳥翼,構成上肢與軀幹連結之樞紐。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要旨》載其「成片如翅」,強調其形態與功能特性。中醫視肩胛為「背部陽位」之一,與手太陽小腸經、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密切相關,亦為經氣輸布之要衝。

2. 經絡氣血與生理功能
肩胛區域為多條經脈所過:

  • 手太陽小腸經:貫肩胛,交肩上,主司肩臂外側之氣血運行。
  • 足太陽膀胱經:沿肩胛內緣下行,與背部俞穴相連,影響臟腑氣機。
    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提及「膺背肩胛間痛」與火運不及相關,反映肩胛不適可因六淫、氣血失調或經絡阻滯所致。其生理功能除支撐上肢活動外,亦為衛陽敷布之門戶,與抗邪能力相關。

3. 病理表現與中醫辨證
肩胛病變常見以下證候:

  • 風寒濕痹:肩胛冷痛重著,遇寒加劇,屬太陽經氣不利。
  • 氣滯血瘀:跌打損傷或勞損致肩胛刺痛,活動受限,如《正骨心法》所述「骨縫錯落」之候。
  • 臟腑失調:心肺氣虛或小腸熱盛可牽涉肩胛區疼痛,與經絡內屬外絡關係相應。

4. 肩胛相關腧穴舉隅

  • 天宗(SI11):手太陽小腸經穴,位肩胛岡下窩中央,主肩胛痛、上肢不舉。
  • 肩外俞(SI14):肩胛內上角外側,治肩背寒痛、頸項強急。
  • 秉風(SI12):肩胛岡上窩中,調局部氣血,緩解痹證。

5. 古典醫籍論述
《靈樞·經脈》指出小腸經「出肩解,繞肩胛」,提示其病候「肩似拔」;《針灸甲乙經》則詳載肩胛部腧穴主治,凸顯其臨床重要性。歷代醫家多從經絡辨證論治肩胛疾患,結合針灸、推拿或方藥調理氣血,以恢復「骨正筋柔」之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