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肩後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肩後痛

證名,指肩後部肌肉、筋脈作痛之症,屬中醫「痹證」範疇。其病機多與外感風熱邪氣、經脈氣血運行不暢相關,尤以手太陽小腸經受邪為主要病位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風熱:風為陽邪,其性輕揚,易襲陽經;熱邪蘊結,灼傷津液,致經脈氣血壅滯。手太陽小腸經循行於肩後,若風熱客於經絡,則氣血鬱阻,發為肩後疼痛。
  2. 氣血不足:心血虛弱,血不榮筋,或久病體虛,經脈失養,亦可致肩後隱痛,多伴見乏力、面色無華等虛象。
  3. 經脈氣滯:小腸經氣機不暢,或因跌撲損傷,局部氣血瘀阻,不通則痛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熱鬱絡證

    • 主症:肩後疼痛,局部灼熱感,或見輕微腫脹,遇熱加重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,通絡止痛。
    • 方藥:羌活、防風、藁本祛風透邪;木通、蔓荊子清熱利濕,通經活絡。
  2. 心血不足證

    • 主症:肩後隱痛,綿綿不休,勞累加重,伴心悸失眠,舌淡脈細。
    • 治法:養血濡筋。
    • 方藥:當歸、熟地黃補血養陰;佐以雞血藤、白芍柔筋止痛。
  3. 氣滯血瘀證

    • 主症:痛處固定如刺,按之痛甚,夜間加劇,舌暗或有瘀斑。
    • 治法:活血化瘀,舒筋通絡。
    • 方藥:可選桃紅四物湯加減,或配合乳香、沒藥以行氣止痛。

經絡與針灸治法

手太陽小腸經循行「出肩解,繞肩胛,交肩上」,故肩後痛多取小腸經穴,如:

  • 後溪穴(輸穴,通督脈):針刺可疏調小腸經氣,緩解肩胛拘急。
  • 天宗穴:局部取穴,善治肩背痹痛,可配合艾灸溫通經氣。
  • 肩外俞:疏解肩後肌肉筋脈之鬱滯。

其他療法

  • 推拿:以㨰法、按揉法施於肩後及小腸經循行部位,鬆解筋結。
  • 拔罐:於痛處或天宗穴留罐,助祛風散邪。

肩後痛一證,臨床須辨明虛實,外感者重在祛邪通絡,內傷者當調補氣血,兼顧經脈氣機之暢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