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肩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肩後
肩後為經外穴名,屬中醫針灸學中的特定穴位,其定位與臨床應用常與「肩三針」相關。肩三針為治療肩部疾患的組穴,通常包括肩髃、肩髎及肩前(或肩後),而肩後即為其中之一,位於肩關節後側,具體位置多於肩胛骨外緣附近,或肩貞穴周邊區域。
在中醫理論中,肩後穴的主要功能為疏通局部經氣,緩解肩臂疼痛及活動障礙。其作用機理與手太陽小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密切相關,因肩部為多條經脈交會之處,氣血瘀滯時易導致「痺證」,表現為肩凝(五十肩)、風濕痺痛等。針刺或艾灸肩後穴,可助散寒祛濕、活血通絡,改善肩關節周圍的氣血運行。
臨床上,肩後穴常與其他肩部穴位配伍使用,如配合肩髃、肩髎治療肩周炎;或與天宗、曲垣等穴同用,強化舒筋活絡之效。此外,推拿手法中亦會按揉此穴,以鬆解肩後肌群(如三角肌後束、岡下肌)的緊繃狀態。
此穴的命名體現中醫「以部位定名」的特點,其應用基於「腧穴所在,主治所及」的原則,凸顯中醫針灸「近部取穴」的治療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