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肩垂背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肩垂背曲

證名,又稱「背曲肩隨」,屬中醫形體異常之證候,多因陽明經氣虛衰或經脈失養所致。《臨證指南醫案·肩臂背痛》指出:「背為陽明之府;陽明有虧,不能束筋骨、利機關;即肩垂背曲。」意指背部為足陽明胃經所過之處,若陽明經氣不足,則難以約束筋骨、調利關節,遂見肩部下垂、背部彎曲之態。

中醫病機分析

  1. 陽明氣虛:足陽明胃經主司肌肉與筋骨之濡養,若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,陽明經氣虧虛,則背部失於溫煦與固攝,導致肩背無力而垂曲。
  2. 經脈瘀阻:外感風寒濕邪,或長期勞損,致使陽明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筋骨失養,漸成背曲之形。
  3. 肝腎不足:肝主筋、腎主骨,若肝腎精血虧虛,筋骨失於充養,亦可間接影響陽明經氣,加重肩背變形。

相關證候辨析

  • 背曲肩隨:與「肩垂背曲」同義,強調背部彎曲伴隨肩部下垂,多見於虛損性疾病或老年氣血衰少者。
  • 駝背:屬形體畸變,多因先天不足或後天失調,與「肩垂背曲」之陽明經病機有別。

中醫治療原則
以調補陽明、益氣通絡為主,可選用補中益氣湯、黃芪桂枝五物湯等方劑加減,佐以針灸陽明經穴(如肩髃、曲池、足三里)以振奮經氣。若兼肝腎虧虛,則配合滋養肝腎之品,如熟地、杜仲等。

此證常見於慢性虛損、勞傷或老年體衰者,需結合全身症狀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