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肩不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肩不舉

證名,指肩臂無法擡舉之病症,屬中醫「痹證」「筋傷」範疇。其成因多與外邪侵襲、經絡阻滯,或氣血虧虛、筋脈失養相關,亦可因外傷跌僕、勞損過度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痹阻

    • 《靈樞·經筋》提及手陽明經筋「繞肩胛,挾脊」,若風寒濕邪客於經筋,氣血凝滯,則見「支痛及轉筋,肩不舉」。風勝者痛無定處,寒勝者拘急冷痛,濕勝者重著酸困。
    • 風熱之邪亦可鬱滯經絡,化生痰瘀,阻礙肩部氣血運行。
  2. 氣血虛衰

    • 《類證治裁》指出「陽明脈衰,肩胛筋緩」,強調脾胃氣虛則水穀精微不布,經脈失濡,致肩臂無力擡舉。肝腎不足者,精血虧虛,筋骨失養,亦見此證。
  3. 外傷勞損

    • 跌打損傷或長期勞作,致局部氣滯血瘀,經筋攣急,發為肩臂活動受限。

辨證論治

1. 風濕痹阻

  • 證候:肩部酸痛重著,遇陰雨加重,或伴麻木,舌苔白膩,脈濡緩。
  • 治法:祛風除濕、通絡止痛。
  • 方藥
    • 基礎方:防風湯(《宣明論方》)加減,重用防風、秦艽祛風,佐以當歸、赤芍活血。
    • 經絡用藥:薑黃、桑枝引藥上行,專走肩臂;威靈仙、羌活散風濕而通痹。

2. 氣血兩虛

  • 證候:肩臂痿軟無力,舉動困難,面色萎黃,舌淡脈細弱。
  • 治法:益氣養血、柔筋活絡。
  • 方藥
    • 黃芪桂枝五物湯(《金匱要略》)加減,黃芪、桂枝溫通經脈,配伍當歸、枸杞子補肝腎;橘絡、絲瓜絡疏通絡脈。

3. 瘀血阻絡

  • 證候:肩痛如刺,位置固定,夜間尤甚,舌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  • 治法:活血化瘀、舒筋通絡。
  • 方藥
    • 活絡效靈丹(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)合桃紅四物湯,乳香、沒藥化瘀止痛,桃仁、紅花活血通經。

外治法

  • 針灸:取手陽明經穴(肩髃、曲池)、手太陰經穴(肩髎、臂臑),配合阿是穴,虛補實瀉,寒證加灸。
  • 推拿:以㨰法、按揉法鬆解肩周筋結,點按天宗、秉風等穴以舒筋活絡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肩痛:泛指肩部疼痛,病因更廣,或兼見肩不舉,或僅痛而活動尚可。
  • 痿證:以肢體痿軟無力為主,多無痛感,病機重在肺脾肝腎虛損,與肩不舉之局部經筋病變有別。

此證需結合四診詳辨虛實,外邪宜散,內虛宜補,瘀滯宜通,並重視經絡辨證,方能切中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