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肩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肩髆

肩髆,又稱「肩胛」,為中醫解剖學名詞,指人體背部上方與上肢相連之部位,涵蓋肩胛骨及其周圍筋肉組織。《靈樞·經脈》記載:「膀胱足太陽之脈……循肩髆內,挾脊抵腰中。」此處明確指出肩髆為足太陽膀胱經所循行之重要區域,其經氣貫穿肩胛內側,與脊柱相連,下達腰腹,體現經絡與體表部位的密切關聯。

中醫理論中的肩髆

  1. 經絡循行
    肩髆為多條經脈所過之處,除足太陽膀胱經外,手太陽小腸經亦「出肩解,繞肩胛,交肩上」,而手少陽三焦經則「上肩,而交出足少陽之後」。此區域經氣匯聚,若外邪侵襲或氣血瘀滯,易致肩背痠痛、活動受限等症。
  2. 與臟腑關聯
    中醫認為「背為胸之府」,肩髆與心肺功能相關。如《類經》提及,肩胛部位異常可反映內臟病變,尤以心肺氣機失調為多見。此外,肩髆筋肉賴肝血濡養,若肝血不足,可致肩部筋肉拘急或痿弱。
  3. 病理表現

    • 風寒濕痺:外邪客於肩髆,氣血凝滯,發為「肩痺」,症見冷痛重著,遇寒加劇。
    • 氣滯血瘀:跌撲損傷或勞損過度,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見刺痛、活動障礙,甚則形成「肩凝」(五十肩)。
    • 氣虛失榮:常見於久病體虛者,肩部筋肉失養,表現為綿綿作痛、抬舉無力。

肩髆的診斷與治療

中醫臨床常透過觸診察肩髆形態及痛點,如肩胛骨周圍出現結節或壓痛,多屬經筋病證。治療上,針灸多取肩井、天宗、秉風等穴,以疏通經氣;推拿手法則注重鬆解肩胛內外側肌群,配合拔罐或艾灸以溫通氣血。

肩髆作為軀幹與上肢樞紐,其生理病理變化不僅反映局部狀況,亦與整體氣血盛衰、經絡通調息息相關,故在中醫診療中具重要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