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瀝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鼻瀝血
鼻瀝血為中醫病名,指鼻中出血之證,屬衄血範疇。此名見載於《蘭台軌範》卷五,與「鼻衄」同義,然「瀝血」一詞更強調血液滴瀉之狀,形容出血緩慢而持續。
中醫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鼻瀝血多因內外邪氣擾動,導致鼻絡損傷,血溢脈外所致。其病機可分虛實兩端:
-
實證:
- 肺熱上壅:肺開竅於鼻,若風熱犯肺或燥熱內蘊,上灼鼻絡,則血溢為衄。
- 胃火熾盛:足陽明胃經循行鼻旁,胃火亢盛,循經上炎,迫血妄行。
- 肝火上逆:情志鬱結化火,肝火上沖,損及鼻絡,常見於暴怒或壓力過大者。
-
虛證:
- 陰虛火旺:腎陰不足,虛火內生,上灼肺絡,多見於久病或勞倦過度者。
- 脾不統血:脾氣虛弱,氣不攝血,血失統攝而外溢,常伴面色萎黃、乏力等症。
臨床表現
鼻瀝血之症,輕者僅涕中帶血絲,重者血出如滴,或持續滲漏。實證者血色鮮紅,量多勢急;虛證者血色淡紅,時作時止,病程較長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鼻瀝血,首辨虛實,以「清熱涼血」、「滋陰降火」、「益氣攝血」為大法:
- 肺熱:可用桑菊飲加白茅根、黃芩清肺涼血。
- 胃火:選用玉女煎或清胃散瀉火止血。
- 肝火:以龍膽瀉肝湯加減,平肝降逆。
- 陰虛火旺: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。
- 脾不統血:歸脾湯益氣攝血,佐以阿膠等補血之品。
古籍記載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陽絡傷則血外溢」,為鼻衄理論基礎;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區分衄血之虛實,強調「動血之由,惟火惟氣耳」。鼻瀝血一詞雖少見於經典,然其病理與鼻衄相通,可參照辨治。
此證雖多屬輕症,然反覆發作或出血量多者,需深究其本,不可僅止於局部止血。中醫強調整體調理,以平陰陽、和氣血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