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肩膊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肩膊,又稱(骨友)肩髆,為中醫解剖與經絡理論中重要的人體部位,其概念涵蓋結構與功能兩大面向,以下分述之:


一、結構定位

  1. 廣義肩膊
    指兩肩及其偏後區域,涵蓋鎖骨、肩胛骨及周邊肌群(如斜方肌、三角肌)。《靈樞·終始》所言「肩膊虛者,取之上」,即強調此部位氣血虛弱時,可透過經絡調理上焦(如肺經、大腸經)以補益。
  2. 狹義肩膊
    專指肩胛骨(又名肩髆),為上肢與軀幹連結之要衝。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》載:「肩髆骨,即肩胛也」,其形態扁平如翅,與肱骨構成肩關節,主司上肢舉抬、旋轉。

二、經絡聯繫

肩膊為多條經脈循行交會之處,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:

  • 手三陽經
    • 手陽明大腸經循肩前(巨骨穴);
    • 手少陽三焦經繞肩後(肩髎穴);
    • 手太陽小腸經貫肩胛(天宗穴)。
  • 足太陽膀胱經:沿肩胛內側(如大杼穴)下行,主通調一身之陽氣。

三、生理與病理

  1. 生理功能
    肩膊為「諸陽經之會」,陽氣充盛則肩臂活動靈活。中醫認為「肺主氣,朝百脈」,肺氣宣發有助肩膊氣血濡養;而「脾主肌肉」,脾運健旺則肩周肌肉豐盈有力。
  2. 常見病機

    • 外邪侵襲:風寒濕邪客於肩膊,經絡壅滯,發為「痹證」(如五十肩),症見疼痛、活動受限。
    • 氣血虧虛:久病或勞傷致氣血不足,肩膊失養,可見肌肉萎軟、舉臂無力。
    • 經絡瘀阻:跌撲損傷或氣滯血瘀,肩部痛如針刺,夜間尤甚(見於肩胛區域筋膜炎)。

四、中醫辨治要點

  • 經穴刺激:針灸肩髃(大腸經)、天宗(小腸經)等穴,可疏通局部氣血。
  • 藥物療法:風寒者用桂枝加葛根湯;血瘀者以活絡效靈丹加減;氣血虛投補中益氣湯合當歸補血湯。
  • 手法調理:推拿「肩井穴」能鬆解筋結,配合拔罐可祛除寒濕。

五、古籍考據

《黃帝內經》多處論及肩膊與整體之關係,如《素問·骨空論》云:「肩解下三寸,名曰肩貞」,提示肩部穴位與骨骼之對應;《靈樞·經脈》更詳述小腸經「出肩解,繞肩胛」,印證經絡理論對肩膊診療之指導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