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肩背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肩背痛(中醫證名)
定義與源流
肩背痛乃指肩背部筋脈、肌肉疼痛之證候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臟氣法時論篇。中醫理論認為,此症涉及手太陽小腸經與足太陽膀胱經氣機運行失常,與臟腑氣血盛衰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侵襲:風寒濕三氣雜至,痹阻經絡,尤以風濕、濕熱相搏為常見
- 痰飲流註:水液代謝失常,痰濕凝滯肩背經隧
- 氣血虧虛:臟腑虛損,營衛不和,經脈失養
- 氣機鬱滯:手太陽經氣鬱而不行,導致肩背活動受限
辨證分型與治法
一、實證
-
風濕阻絡
- 證候:肩背痛劇,轉側不利,遇寒加重
- 治法:祛風除濕,通絡止痛
- 方藥:羌活勝濕湯加減(羌活、獨活、藁本、防風、蔓荊子等)
-
濕熱蘊結
- 證候:肩背沈重而痛,局部灼熱,口苦黏膩
- 治法:清熱利濕,通絡止痛
- 方藥:當歸拈痛湯(當歸、茵陳、黃芩、苦參、知母等)
-
痰飲流註
- 證候:肩背鈍痛,局部麻木,痰多胸悶
- 治法:化痰通絡
- 方藥:導痰湯合指迷茯苓丸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南星、枳實等)
二、虛證
-
氣血兩虛
- 證候:肩背隱痛,面色無華,氣短乏力
- 治法:益氣養血
- 方藥:十全大補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當歸、川芎等)
-
肝鬱血虛
- 證候:肩背脹痛,情緒波動加重,月經不調
- 治法:疏肝解鬱,養血和營
- 方藥:逍遙散加減(柴胡、當歸、白芍、白朮、茯苓等)
經絡辨治
-
手太陽經病:痛引肩胛,不可回顧
- 代表方:通氣防風湯(防風、藁本、葛根、升麻等)
-
足太陽經病:脊強腰折,項似拔
- 代表方:羌活勝濕湯加葛根、桂枝
特殊證型
-
陽明經熱:肩背痛伴口渴、發熱
- 方藥:昇陽散火湯(升麻、葛根、柴胡、防風等)
-
房勞傷腎:房事後肩背酸痛,腰膝無力
- 治法:補腎填精
- 方藥:左歸丸或右歸丸加減
相關概念
此症當與「肩痹」、「背痛」相鑒別。古籍中尚有「外感肩背痛」與「內傷肩背痛」之分,前者多因六淫外襲,後者常緣臟腑內傷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