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間者並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間者並行
定義與源流
「間者並行」為中醫治療學重要治則之一,出自《素問·標本病傳論》:「謹察間甚,以意調之。間者並行,甚者獨行。」意指當疾病表現複雜,但病情相對輕淺(「間」)時,可採取主症與兼症、標病與本病同步治療的策略;反之,若病情深重(「甚」),則需集中力量專治其關鍵。此原則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,標本兼顧」的整體觀。
理論基礎
- 標本關係:中醫以「標」指表象症狀,「本」指病機根源。「間者並行」適用於標本俱輕或相互影響的情況,如外感風寒(標)引發素體氣虛(本),可解表散寒與益氣固本同施。
- 病勢輕淺:所謂「間」,強調病邪未深、正氣未衰,此時多種病理因素並存但矛盾不劇烈,故可並行調治。例如肝鬱脾虛證,疏肝與健脾並用,以防單一治法偏頗。
- 陰陽動態平衡:《內經》提出「陰平陽祕」,並行治療旨在通過多向調節,恢復機體平衡狀態,如滋陰清熱法針對陰虛火旺證,即同步補陰與瀉火。
臨床應用舉隅
- 表裡同病:如桂枝人參湯治太陽病兼太陰虛寒,解表藥(桂枝)與溫裡藥(人參、乾薑)並用。
- 虛實夾雜:當氣虛導致水濕停滯,可黃耆(補氣)配伍茯苓(利濕),標本同治。
- 寒熱錯雜:烏梅丸治蛔厥,既用黃連、黃柏清熱,又配附子、乾薑溫裡,調和上下寒熱。
與「甚者獨行」之對比
「間者並行」與「甚者獨行」形成辨證論治的兩大方向。後者適用於病情危急或矛盾尖銳時,如大出血急當止血、陽明腑實需峻下熱結,此時專攻主證,避免藥力分散。二者相輔相成,體現中醫「因勢制宜」的靈活性。
學術延伸
此原則亦反映於後世醫家治法中,如張仲景「合病」「並病」的處理、李東垣「脾胃論」升降同調思想,均蘊含「並行」智慧。現代中醫在慢性病、多系統失調等複雜病證中,尤重此治則的運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