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間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間臟
五行學說術語,指疾病傳變的一種特殊規律,即病邪不依「相剋」次序傳於所勝之臟,而循「相生」關係由母臟傳至子臟。《難經·五十三難》明言:「間臟者,傳其子也。」此說以五行母子相生為理論基礎,體現中醫對疾病傳變路徑的細微觀察。

理論依據

五行相生關係中,每一臟皆有其「母臟」與「子臟」。如:

  • 火(心)生土(脾)
  • 土(脾)生金(肺)
  • 金(肺)生水(腎)
  • 水(腎)生木(肝)
  • 木(肝)生火(心)

疾病若按此序傳遞,即屬「間臟傳」。例如:心病傳脾,因心屬火,脾屬土,火能生土,故病由母(心)及子(脾)。同理,脾病傳肺(土生金)、肺病傳腎(金生水)等,皆屬此類。

與「傳所勝」的區別

傳統五行病理傳變中,更常見「相乘傳」(即「傳所勝」),如肝病傳脾(木剋土)。而「間臟傳」跳脫相剋框架,強調母子氣血相承的影響,反映病勢較輕或正氣尚足時,邪氣順生發之勢而行的特點。

臨床意義

間臟傳變多見於慢性病或虛證,因母臟虛弱,未能滋養子臟,致子臟功能受累。例如:

  • 心脾兩虛:思慮過度耗傷心血(母),繼而脾失健運(子),見心悸、食少、倦怠。
  • 肺腎陰虛:久咳傷肺陰(母),累及腎陰(子),出現乾咳、腰膝酸軟、盜汗。

此說亦提示治療可從「補母益子」入手,如補火生土(溫心陽以健脾)、培土生金(健脾益氣以補肺)等法,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與整體調節的思想。

文獻溯源

《難經》將間臟與「傳所勝」對舉,提出「間臟者生,傳所勝者死」,認為順生而傳預後較佳,後世醫家如明代張介賓《類經》進一步闡發,強調五行生剋在病機分析中的靈活運用。

此理論深化了五行學說在病理傳變中的應用,為臟腑相關性疾病提供辨治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