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間日子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間日子母
間日子母,又稱子母瘧,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病名,屬瘧疾之一類,特指發作具有規律性之間日瘧。《醫略十三篇·卷九》提及此症,並將其歸類於瘧疾範疇。此病名源自其發作特徵,古人以「子母」比喻瘧邪伏藏與發作之交替關係,如母子相生相剋,故稱「子母瘧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間日子母之發作與外感瘧邪、正氣虛弱密切相關。瘧邪乘虛侵入人體,伏藏於半表半裏之間,與營衛之氣相爭。其發作間隔一日者,多因邪氣深伏,與人體氣血運行之週期相應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瘧疾「間日而作」之機理,乃因「邪氣內薄五臟,橫連募原」,其氣深遠,故發作較遲。
臨床表現
此症典型症狀為寒熱往來,發作具有規律性,每隔一日發作一次。發作時先寒後熱,寒時顫慄不止,熱時高燒煩渴,伴頭痛、汗出等症。發作後症狀暫緩,然邪未盡除,故週而復始。
治療原則
歷代醫家對間日子母之治療,多從和解少陽、截瘧祛邪入手。常用方劑如柴胡截瘧飲、常山飲等,以柴胡、黃芩和解少陽,常山、草果截瘧化痰。若兼氣血兩虛,可佐以補益之品,如人參、當歸等。針灸療法亦常取大椎、間使等穴,以調和陰陽、驅除瘧邪。
古籍論述
《醫略十三篇》將此症與他類瘧疾區分,強調其發作週期與邪伏特性。明代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闡述,間日瘧之邪氣「藏於募原」,需以透達之藥引邪外出。清代《溫病條辨》則從伏邪理論分析,認為此症與少陽樞機不利相關,治療需注重疏解透邪。
此症雖屬瘧疾之一類,然其病機與治法皆具中醫特色,體現古人對疾病週期性與人體氣血運行之深刻觀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