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間日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間日瘧

間日瘧為瘧疾之一種,其特徵為發作間隔一日,故名。《素問·瘧論》云:「間日發者,由邪氣內薄於五臟,橫連募原也。」指出此病之成因,乃因邪氣內侵五臟,並伏藏於募原(半表半裡之膜原),與衛氣運行失調所致。

病因病機
間日瘧之發作,與瘧邪特性及人體正氣強弱相關。瘧邪侵襲人體後,若其氣深伏,行遲而道遠,則不能與衛氣同步運行,故衛氣與邪氣相遇之時,正邪相爭而發病。因其邪氣深藏,故需隔日積聚方能觸發,遂成間日發作之規律。《瘧論》進一步闡述:「其道運,其氣深,其行遲,不能與衛氣俱行,不得皆出,故間日乃作也。」此即說明邪氣潛伏之深,與衛氣相爭週期較長之機理。

臨床表現
間日瘧發作時,多見寒戰、高熱、汗出而解之典型瘧疾症狀,其發作週期為隔日一次。發作前或有頭痛、乏力、食欲不振等先兆,發作時先寒後熱,熱退時大汗淋漓,症狀緩解後如常人,然隔日復作。

治療方藥
中醫治療間日瘧,以和解少陽、截瘧祛邪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小柴胡湯:和解少陽,調和營衛,適用於瘧邪伏於半表半裡,見往來寒熱、胸脅苦滿者。
  2. 清脾飲加常山:清熱燥濕、化痰截瘧,針對痰濕內蘊、瘧邪纏繞之證。常山為截瘧要藥,然其性峻烈,需配伍使用。
  3. 常山酒:以酒行藥勢,助常山發揮截瘧之效,適用於瘧邪深伏者。

辨證要點
間日瘧之辨證,需分虛實寒熱。若見寒熱往來、口苦咽乾,屬少陽證;若兼痰濕內阻、胸悶嘔惡,則需化痰祛濕;久瘧不愈者,多兼氣血兩虛,當扶正祛邪並用。

此病與西醫學之「間日瘧原蟲感染」相關,然中醫從氣血營衛與邪氣交爭立論,強調調和陰陽、祛邪外出為治則。歷代醫家對瘧疾論述甚詳,除《內經》外,《金匱要略》、《溫病條辨》等亦載有治法,可互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