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間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間經

間經為婦科學名詞,指女性月經週期異常延長,但身體無明顯病態之特殊生理現象。據《玉峰鄭氏女科秘傳·經候》記載:「經血平時常二、三、四月一行,飲食如常,動作不衰,腹中不痛,面色不改,名間經。」此描述明確指出,間經者雖月經週期較常人延長,然氣血運行未受影響,臟腑功能協調,故無需以病論治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生理性間經
    中醫認為,月經週期與腎氣、天癸、衝任二脈及氣血盛衰密切相關。部分女子因先天稟賦特殊,腎氣調節異於常人,衝任氣血蓄溢週期較長,故經水定期而至,然週期延後。此類體質者,若無伴隨經量異常、疼痛或氣血虧虛之象,屬「生理性間經」,為個體差異,非病態。
  2. 氣血調和與臟腑功能
    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月事以時下,謂之信。」然「時」之長短,未必拘於常例。間經者若飲食如常、動作不衰,反映脾胃健運,氣血生化有源;腹中不痛,提示經脈通暢,無氣滯血瘀之阻;面色不改,更彰顯營衛調和,臟腑無虧。此類情況,中醫多歸因於「氣血平和,陰陽自穩」,故週期雖長,卻無需干預。
  3. 與病理性閉經之鑒別
    間經需與「閉經」嚴格區分。閉經多因腎虛、血枯、痰濕或氣滯血瘀所致,常伴隨形體消瘦、腰膝痠軟、潮熱盜汗等虛損症狀,或胸脅脹滿、經血紫黯有塊等實證表現。而間經者全然無此諸症,僅週期延長,此為二者關鍵差異。

歷代醫家觀點

  • 鄭氏女科:強調間經為「特殊之常」,非病態,主張「勿妄攻補」,避免擾亂其自然平衡。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:張介賓提出「經候有常變」,認為女子月經週期可因體質、地域、氣候而異,若無不適,不必強求一致。
  • 傅青主:於《傅青主女科》中論及「經水數月一行」,指出此類多屬「血氣有餘」,而非不足,反見精力充沛者,更不宜濫用溫補。

總結

間經體現中醫「因人制宜」之核心思想,強調生理現象的多樣性。其辨證關鍵在於週期雖異,然整體氣血陰陽協調,臟腑功能未損,故不屬疾病範疇。歷代醫家對此現象之觀察,亦反映中醫對個體差異的尊重與靈活辨證之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