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間接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間接灸,又稱隔物灸,為艾炷灸法之一種重要類型。其特點在於施灸時,於艾炷與穴位皮膚之間襯墊特定藥物或材料,既可發揮艾灸溫通之效,又能避免直接灼傷肌膚。此法始見於晉代《肘後備急方》,歷代醫家不斷發展完善,形成體系完備的間接灸療法體系。
此類灸法之核心機制在於「藥灸同功」:藉由艾火之溫熱力穿透襯隔藥物,使藥性隨熱力滲透經絡,達到雙重治療效果。常用襯隔材料多具辛溫透竄之性,如生薑性味辛溫,能增強溫中散寒之效;大蒜辛烈走竄,可加強解毒殺蟲之功。不同材質之選擇,乃根據《內經》「寒者熱之」、「熱者寒之」之治療原則而定。
臨床常用間接灸主要分為以下幾類:
- 隔薑灸 取新鮮老薑切片,中穿刺孔,上置艾炷施灸。薑汁隨熱力滲透,尤擅治虛寒性嘔逆、風寒濕痹等證。《醫學入門》載其「能通神明,去穢惡,散風寒濕氣」。
- 隔蒜灸 以獨頭大蒜切片襯墊,適用於癰疽瘡毒等外科病症。《醫宗金鑒》指出此法治陰疽流注「能拔毒消腫,通陽散結」。
- 隔鹽灸 臍中填滿青鹽施灸,專治中焦虛寒、陽氣欲脫之證。《本草綱目》稱其「能引火下行,溫補命門」。
- 隔藥餅灸 將特定藥材研末製餅,如附子餅治陽虛痿痹,黃連餅療熱毒瘡瘍,體現「辨證選藥」的中醫特色。
另有隔蔥灸、隔豆豉灸、隔胡椒灸等多種變法,皆遵循「因病施治,隨證選材」原則。操作時需掌握火候,以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為度,使藥氣隨熱力徐徐內透。
此療法融合了經絡腧穴理論與中藥藥性學說,通過特定孔穴與藥物的配伍,形成獨特的「穴位-藥物-灸熱」三重作用機制。在治療寒性病證、虛損性疾病及某些外科病症方面,具有不可替代的臨床價值,充分體現中醫外治法「內病外治」的學術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