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間隔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間隔灸

間隔灸(又稱隔物灸)是一種間接的灸法。它的做法是將艾炷或艾條放在一個隔物上,然後隔著隔物對患者進行施灸。隔物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,例如薑片、鹽粒、米粒、艾葉等。間隔灸的優點是可以減少對皮膚的刺激,並且延長了艾灸的持續時間。然而,與直接灸法相比,間隔灸的效果較差,操作也較複雜。

間隔灸最早見於《黃帝內經》。其中描述了一種叫做「隔姜灸」的方法,即在患者的皮膚上塗上薑汁,然後用艾炷對薑汁進行灸熱。《黃帝內經》認為,隔姜灸可以「溫中散寒,和胃止痛」。

在《本草綱目》中,李時珍記載了一種叫做「隔鹽灸」的方法,即在患者的皮膚上撒上鹽粒,然後用艾炷灸熱鹽粒。李時珍認為,隔鹽灸可以「散寒止痛,消腫拔毒」。

另外,在《醫宗金鑒》中,張景嶽記載了一種叫做「隔米灸」的方法,即在患者的皮膚上撒上米粒,然後用艾炷灸熱米粒。張景嶽認為,隔米灸可以「溫中散寒,和胃止痛」。

操作方法

  1. 選擇適合的隔物,例如薑片、鹽粒、米粒、艾葉等。
  2. 將隔物放在患者的皮膚上。
  3. 使用艾炷或艾條對隔物進行灸熱。
  4. 根據患者的病情和體質,調整灸熱的時間和強度。

注意事項

  1. 選擇質地較軟且吸熱性好的隔物。
  2. 調整灸熱的時間和強度,以符合患者的病情和體質。
  3. 灸熱後要注意保暖,避免受涼。

間隔灸是一種安全有效的灸法,可用於治療各種疾病。但是,對於孕婦、心臟病患者、高血壓患者等存在禁忌症。在使用間隔灸之前,應該諮詢醫生的意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