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間隔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間隔灸

間隔灸,又稱間接灸,為中醫灸法之一,指在施灸時於皮膚與艾炷之間墊隔特定介質,藉此調和藥性、增強療效,或減緩直接灸之灼痛。此法結合艾灸溫通之力與介質藥性,針對不同證候選用相應材料,臨床應用廣泛。

常用間隔材料與適應證

  1. 薑片灸

    • 材料:鮮薑切片,厚約0.2~0.3公分,中心穿刺數孔。
    • 作用:生薑辛溫,能散寒解表、溫中止嘔。
    • 適應證:虛寒性嘔吐、腹痛、泄瀉及風寒濕痹。
  2. 蒜片灸

    • 材料:獨頭蒜或蒜瓣切片,厚度同薑片。
    • 作用:大蒜辛熱,具解毒消腫、殺蟲之功。
    • 適應證:癰疽初起、瘰癧、肺癆及蟲蛇咬傷。
  3. 鹽灸

    • 材料:純淨食鹽填敷臍部(神闕穴),上置艾炷。
    • 作用:鹽味鹹入腎,能引火歸元、溫固下焦。
    • 適應證:陽虛脫證、寒性腹痛及霍亂吐瀉。
  4. 附子餅灸

    • 材料:附子研末,以黃酒調製成餅,厚約0.5公分。
    • 作用:附子大辛大熱,可回陽救逆、補火助陽。
    • 適應證:命門火衰之陽痿、早洩、瘡瘍久潰不斂。

操作要點

  • 艾炷置於介質上,點燃後待患者覺灼熱時更換,每次3~7壯。
  • 介質需保持濕潤,避免過乾燃燒;若患者灼痛難忍,應即更換艾炷。

間隔灸透過介質與艾熱協同作用,兼顧療效與舒適性,為中醫外治法中調理虛寒證、痺症及瘡瘍之重要手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