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堅者削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堅者削之
「堅者削之」為中醫重要治療原則之一,首載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屬「攻邪」範疇,專指針對體內堅硬有形之癥積痞塊,施以攻削之法,以祛除病理產物。此原則體現中醫「實者瀉之」的治療思想,強調對有形實邪的直接化解。
理論基礎
- 病因病機
堅硬積塊多因氣滯、血瘀、痰凝、濕阻等病理因素長期膠結而成,常見於癥瘕、積聚、痞塊等病症。《醫宗必讀》云:「積之成也,正氣不足,而後邪氣踞之。」指出正虛邪戀為積塊形成關鍵,然病已成形時,當以攻削為先。 - 治療核心
「削」即運用具破散、攻逐、消導功效的方藥,如活血化瘀、軟堅散結、化痰祛濕等法,直接作用於病灶。《醫學心悟》提出「消法」與之呼應,主張「漸消緩散」,避免峻攻傷正。
臨床應用
- 常用方藥
- 活血削堅:如《血證論》之「鱉甲煎丸」,以鱉甲、蟅蟲等破血消癥,治瘧母癥塊;「桂枝茯苓丸」化瘀消癥,針對婦人癥病。
- 化痰軟堅:如「海藻玉壺湯」化痰散結,用於癭瘤;「消瘰丸」清熱化痰,專治痰核瘰癧。
- 攻逐積滯:如「大黃䗪蟲丸」峻逐瘀血,適用於乾血內結。
-
配伍要點
需佐以行氣藥(如枳實、香附)以助散結,或配伍補益藥(如人參、當歸)以防攻伐傷正,體現「攻補兼施」之妙。
與其他治則關係
「堅者削之」常與「結者散之」「留者攻之」並用,三者皆屬祛邪法,但針對不同病勢:「結者」偏氣機鬱結,「留者」偏邪氣留滯,而「堅者」專指有形實邪。清代《醫林改錯》進一步發展此原則,強調「瘀血去而新血生」,為攻削法提供理論支持。
此原則至今廣泛應用於腫瘤、肝硬化、子宮肌瘤等疾病治療,體現中醫「以通為用」的辨證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