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堅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堅疝

堅疝為中醫病名,屬疝病之一,指腹中氣機壅滯,形成堅硬腫塊並伴隨疼痛之證候。其名首見於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四,載曰:「腹中氣滿,心下盡痛,氣積如臂者,名堅疝。」此病亦稱「癥疝」,多因氣血瘀阻、寒凝積聚或痰濕內結所致,病位主要在腹部,與肝、脾經絡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滯血瘀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久則氣滯血瘀,積聚成塊。
  2. 寒邪內侵:寒主收引,凝滯經脈,氣血運行不暢,結聚成疝。
  3. 痰濕阻絡: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,痰濁內生,與氣血搏結,形成堅硬腫物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腹中脹滿疼痛,觸之有堅硬腫塊,形如臂狀,固定不移。
  • 兼症:或見脅肋脹痛、噯氣頻作,甚則面色晦暗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堅疝以行氣活血、散結消癥為主,兼顧溫通或化痰。

  1. 氣滯血瘀證:宜疏肝理氣、活血化瘀,方用《醫林改錯》之「膈下逐瘀湯」加減。
  2. 寒凝積聚證:治以溫經散寒、行氣止痛,可選《金匱要略》「大烏頭煎」合「天台烏藥散」。
  3. 痰濕結聚證:當化痰散結、健脾祛濕,方用「二陳湯」合「三棱煎丸」。

古籍論述

《聖濟總錄》強調堅疝與「氣積」相關,其病機在於氣機壅塞,久而成形;《醫學入門》則指出,疝病「雖分七種,總歸肝經」,提示治療需調肝為本。此外,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區分堅疝與其他疝病,認為其特徵在於「結硬如石」,需與「狐疝」「寒疝」等鑑別。

堅疝屬中醫積聚範疇,臨床需結合四診,辨明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對其論述,皆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」之核心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