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鼻孔
鼻孔為人體解剖部位名稱,首見於《靈樞·師傳》,指鼻之前孔,乃呼吸出入之門戶。中醫理論中,鼻孔與肺、大腸等臟腑密切相關,亦為經絡循行所過之處,其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皆可反映內在氣機狀態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與肺臟的關係
肺開竅於鼻,鼻孔為肺氣之外候。《素問·金匱真言論》云:「西方白色,入通於肺,開竅於鼻。」肺主宣發肅降,鼻孔通暢與否,直接影響肺氣之升降。若肺氣失宣,可見鼻塞、流涕;肺熱壅盛,則可能出現鼻孔乾燥或衄血。 - 經絡循行
手陽明大腸經「上挾鼻孔」,足陽明胃經「起於鼻之交頞中」,故鼻孔與脾胃、大腸功能相關。脾胃濕熱或大腸積熱時,可能引發鼻孔紅腫、生瘡等症。 - 氣機出入
鼻孔為「清氣」與「濁氣」交換之要道。《靈樞·口問》提及:「口鼻者,氣之門戶也。」呼吸調和則氣血暢達,若外邪侵襲(如風寒、風熱),首犯鼻孔,繼而影響肺衛功能。
病理表現
- 外感病症:風寒束表,可見鼻塞流清涕;風熱犯肺,則鼻流黃涕、鼻孔灼熱。
- 內傷病症:肺陰不足,鼻孔乾澀;胃火上炎,易致鼻衄或鼻孔糜爛。
- 經絡病候:陽明經熱盛,可現鼻孔周圍瘡瘍或皸裂。
診斷意義
中醫望診中,觀察鼻孔色澤、濕潤度及分泌物性狀,可輔助辨證。如鼻孔色青多主寒證,色紅多屬熱;分泌物清稀為寒,稠濁為熱。
綜言之,鼻孔雖為外在孔竅,然其功能與內在臟腑、經絡氣血相連,為中醫診察與調理之重要部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