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姦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姦黃為中醫黃疸病證之一,屬「三十六黃」分類系統,其病機與證候特點兼具肝膽鬱熱與神志異常,古籍記載多與「鬼黃」轉化相關,呈現黃疸合併精神症狀之特徵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邪熱內陷:外感濕熱或疫毒之邪內傳,鬱遏肝膽,膽汁外溢肌膚而發黃。
  2. 痰瘀擾神:濕熱久蘊成痰,或熱灼陰血成瘀,痰瘀互結上擾心神,致神識昏蒙。
  3. 臟腑虛損:若素體心脾兩虛,邪乘虛內陷,可致氣血逆亂,加重神志病變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身目俱黃,色澤鮮明或晦暗(依熱盛或痰瘀程度而異)。
  • 神志異常
    • 《太平聖惠方》描述「言語失錯,心神狂亂」,可見譫語、躁動不寧。
    • 《聖濟總錄》補充「睡中啼泣,狂言妄語」,反映痰熱蒙蔽心竅之證。
  • 兼症:口舌乾燥(熱盛傷津)、氣喘(痰熱壅肺)、身冷肉黑(陽氣鬱遏或痰瘀阻絡)。

古籍治法舉隅

  1. 犀角散(《太平聖惠方》)
    • 組成:犀角(現多以水牛角代)、黃連、升麻、梔子等。
    • 方義:清心涼血解毒,適用於熱毒熾盛、擾亂神明者。
  2. 茯神湯(《聖濟總錄》)
    • 組成:茯神、人參、遠志、龍齒等。
    • 方義:益氣安神定志,針對心氣虛弱兼痰迷心竅之證。

證型辨析

姦黃需與下列黃疸鑑別:

  • 陽黃:單純濕熱發黃,無神志症狀。
  • 陰黃:寒濕鬱滯,色晦暗,但神清。
  • 急黃:熱毒暴盛,黃疸急速加深,可伴神昏,但病勢更險惡。

理論延伸

此病反映中醫「形神一體」觀,黃疸不僅是肝膽病變,更與心主神明功能密切相關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指出:「黃疸變證多端,總因臟氣相乖」,強調需從五臟整體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