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嫁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嫁痛
嫁痛為中醫婦科病名,首載於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·卷三》,專指女子新婚初次行房時,陰戶疼痛之症。其名源於古代婚嫁習俗,因初次性事不適而得名,屬「陰痛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嫁痛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肝鬱氣滯:情志緊張或憂思過度,導致肝氣鬱結,經絡不通,陰部氣血運行不暢而痛。
- 陰血不足:素體虛弱或陰血虧損,陰戶失於濡養,加之初次交合,局部肌膜脆弱,易生疼痛。
- 濕熱下注:外感濕熱之邪,或飲食不節釀生內濕,流注下焦,蘊結陰器,氣血壅滯而痛。
- 沖任失調:新婚之時,沖任二脈氣血驟動,若調攝不當,脈絡拘急,亦可引發疼痛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性交時陰戶灼痛、刺痛或脹痛,甚者牽連少腹,或伴見局部微腫、乾澀。若因濕熱所致,可見帶下色黃;肝鬱者多兼胸脅脹悶;陰血虧虛則常見面色無華、口乾舌燥。
中醫辨證論治
-
肝鬱氣滯證
- 治法:疏肝解鬱,理氣止痛。
- 方藥:柴胡疏肝散加減,酌加川楝子、延胡索以通絡止痛。
-
陰血不足證
- 治法:滋陰養血,潤燥止痛。
- 方藥:歸芍地黃湯合二至丸,佐以枸杞、阿膠滋補陰血。
-
濕熱下注證
- 治法:清熱利濕,化瘀止痛。
- 方藥:龍膽瀉肝湯加減,配合黃柏、車前子清下焦濕熱。
-
沖任失和證
- 治法:調和沖任,緩急止痛。
- 方藥:四物湯合甘麥大棗湯,佐以香附、烏藥調理氣機。
外治法與調護
古代醫家亦重視局部調理,如以當歸、白芷等藥煎湯熏洗,或外敷潤燥膏劑,以緩解肌膜乾澀。此外,針灸可選三陰交、太沖等穴,疏通肝腎經氣。
嫁痛之記載,體現中醫對女性生理與情志之細膩觀察,其論治強調「通則不痛」,兼顧內外因與體質差異,為傳統醫學獨特之臨床經驗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