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假者反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假者反之

「假者反之」為中醫治療學重要治則之一,出自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:「必同其氣,可使平也,假者反之。」意指當疾病表現出與本質相反的假象時,如「假熱」或「假寒」,需採用與表象相反的治法,以順應病機根本,此即「反治法」的具體運用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辨證強調「治病求本」,當疾病出現真假錯雜的現象時,需透過四診合參,辨析病機本質。例如:

  • 假熱證(真寒假熱):患者雖有面赤、煩躁、口渴等熱象,但實為陰寒內盛、虛陽浮越所致,本質屬寒,當以溫熱藥回陽救逆,如「白通湯」或「通脈四逆湯」。
  • 假寒證(真熱假寒):患者雖見四肢厥冷、惡寒等寒象,實因陽熱內鬱、氣機阻遏,本質屬熱,需用清熱瀉火之劑,如「白虎湯」或「承氣湯」類方。

此治則體現「熱因熱用」、「寒因寒用」的反治思維,與「正治」(寒者熱之、熱者寒之)形成對比,關鍵在於透過表象洞察陰陽格拒或氣血逆亂的病機核心。

臨床應用

  1. 陰盛格陽
    體內陰寒極盛,逼迫虛陽外越,表現為身熱但欲蓋衣被、口渴卻喜熱飲,脈大無力。此時需以大劑溫陽藥引火歸元,而非清熱。
  2. 陽盛格陰
    熱邪深伏於裡,陽氣不得外達,出現手足厥冷、脈沉伏,卻見胸腹灼熱、便秘尿赤。治宜清泄裡熱,通陽透邪。

經典案例

《傷寒論》中「少陰病,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,身反不惡寒」即描述真寒假熱證,以通脈四逆湯破陰回陽;而「熱深厥亦深」則屬陽鬱假寒,用四逆散疏泄鬱熱。

「假者反之」不僅是治法技巧,更反映中醫「審證求因」的辨證精髓,臨床需謹察病機,避免為假象所惑,方能藥證相符,療效顯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