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假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假苔

假苔,又稱「染苔」,指舌苔顏色因外在因素影響而改變,並非反映體內真實病機的一種舌象。此類舌苔多因飲食、藥物或其他物質沾染所致,臨床辨證時需仔細鑑別,以免誤判病情。

成因

  1. 飲食染色
    • 食用深色食物如咖啡、茶、桑椹、巧克力等,易使舌苔染成黃褐或黑色。
    • 服用中藥如黃連、梔子,或西藥如抗生素、鐵劑,亦可能導致舌苔暫時變色。
  2. 煙酒影響
    • 長期吸菸者,舌苔常被燻染成灰黃或焦褐色。
    • 飲酒過量可能使舌苔暫時呈現黃膩或濕滑之象。
  3. 其他物質沾染
    • 含色素之糖果、口含片等,可能短暫改變舌苔色澤。

特徵

假苔通常分布不均,色澤浮於表面,與舌質結合不緊密,且可能隨時間或漱口後褪去。與真苔不同,假苔的變化與病情無直接關聯,例如:

  • 染黑苔:非因熱極或寒盛,而因食物或藥物所致。
  • 染黃苔:非濕熱內蘊,實為外來色素附著。

鑑別要點

  1. 詢問病史:了解患者近期飲食、用藥習慣,排除外在干擾因素。
  2. 觀察舌質:假苔雖色變,但舌質(如淡白、紅絳)仍能反映氣血盛衰。
  3. 動態變化:假苔多短暫,真苔則隨病情進退而變化。

假苔的辨識為舌診重要環節,醫者需結合四診合參,避免因表象誤導辨證。歷代醫家如《辨舌指南》亦強調「苔色有真假」,臨床務必細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