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假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假熱
假熱為中醫辨證術語,指疾病本質屬寒證,卻表現出類似熱證的假象。此現象多因體內陽氣虛衰,陰寒內盛,逼迫虛陽浮越於外,形成「陰盛格陽」或「虛陽外越」之病理狀態,屬「寒極似熱」之真寒假熱證。
病因病機
- 陽氣虛衰:素體陽虛,或久病耗傷陽氣,導致陰寒內盛,陽氣失於溫煦,浮越於體表或上焦。
- 陰寒內盛:寒邪直中臟腑,或陰寒積聚,逼迫殘存陽氣外越,表現為假熱之象。
- 格陽於外:陰寒極盛時,陽氣被格拒於外,出現面赤、身熱等外熱徵兆,然實為內真寒而外假熱。
臨床表現
假熱之症雖似熱證,然細辨可見寒證本質:
- 外熱徵象:面頰浮紅如妝(戴陽證)、口乾不欲飲或喜熱飲、身熱反欲近衣被。
- 內寒本質:四肢厥冷、下利清穀、小便清長、舌淡苔白滑或灰黑而潤、脈沉微欲絕或浮大無根。
辨證要點
假熱需與真熱證鑑別,關鍵在於:
- 口渴與飲水:假熱者口乾但不欲飲,或僅飲少量熱水;真熱則渴喜冷飲。
- 舌脈特徵:假熱舌質淡嫩、苔白滑,脈雖浮大但重按無力;真熱則舌紅苔黃,脈洪數有力。
- 寒熱喜惡:假熱身熱卻反欲覆衣,真熱則掀衣揭被。
相關證型
- 戴陽證:虛陽浮越於上,見面赤如妝、呼吸短促,屬假熱重症。
- 格陽證:陰寒內盛,陽氣被格拒於外,表現為身熱而四肢厥逆。
假熱之治則當「引火歸元」,以溫補陽氣、驅散內寒為主,如通脈四逆湯或白通加豬膽汁湯等方劑,旨在破除陰寒,使浮越之陽氣復歸其位。此證若誤辨為實熱而用寒涼,恐致陽氣暴脫,不可不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