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假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假令

假令為中醫傳統考核與臨床思維訓練之重要方法,起源於宋代太醫局醫學生之考試制度。其核心在於「以虛擬病證考校實務」,由考官模擬特定疾病之證候表現,考生須據此辨析病機、確立診斷,並擬定相應治法與方藥,以此檢驗其辨證論治之能力。

歷史淵源

宋代太醫局將假令列為「三試法」之一(另為墨義、脈義),屬「臨證實務」範疇。據《宋會要輯稿》記載,考官會設計如「患者頭痛發熱、惡風自汗」等情境,考生需依《傷寒論》六經辨證框架,判斷此屬「太陽中風證」,處以桂枝湯加減。此制強調「因證設方,理法分明」,反映中醫「辨證求因」之特色。

理論基礎

假令之設計深植於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的診斷學思想:

  1. 四診合參:虛擬病例常包含望聞問切細節(如面色萎黃、舌淡苔白、脈沉細),考生需綜合分析,避免「捨脈從證」或「捨證從脈」之偏誤。
  2. 病機推演:如「假令咳嗽痰白稀」可能涉及「寒邪犯肺」或「脾虛生濕」,需結合兼症(是否伴畏寒、納差)判別病位與病性。
  3. 治法對應:確立證型後,需遵循「汗吐下和溫清消補」八法,如「假令壯熱煩渴」宜清熱生津,選白虎湯而非單純瀉下。

臨床意義

假令不僅是歷史考核工具,更是中醫思維的縮影:

  • 訓練整體觀:要求從虛擬症狀中歸納「標本緩急」,如「假令腹滿便溏」需區分肝鬱乘脾或脾胃虛寒。
  • 方證對應:宋代考試重視經方應用,如「假令少陽證」需熟練小柴胡湯之加減禁忌。
  • 辨異同:相似症狀(如「口渴」)在陽明病屬熱灼津傷,於消渴病則為腎氣不化,需結合病程與體質判斷。

此方法至今仍影響中醫教育,現代「病案教學」即承襲假令精神,透過虛擬情境鍛鍊「審證求因」之實戰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