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假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假寒
假寒為中醫辨證術語,指疾病本質屬熱證,卻表現出寒證的假象,屬「寒熱真假」範疇,又稱「陽證似陰」。此現象多因內熱熾盛,陽氣鬱閉於內,無法外達,導致外在呈現手足厥冷、面色蒼白、脈沉伏等寒象,實則內有高熱、煩渴、胸腹灼熱、尿赤便結等真熱之徵。
病因病機
假寒常見於外感熱病或內傷雜病發展至極期,熱邪深伏於裡,形成「陽極似陰」之態。《傷寒論》稱此為「熱深厥亦深」,意指熱邪越盛,陽氣被遏愈甚,外在寒象愈明顯。其關鍵病機在於「陽氣內鬱」,氣機閉阻,導致陰陽格拒,熱邪不得透發。
臨床表現
- 外假寒:手足厥冷、畏寒蜷臥、面色青白、唇淡、脈沉遲或伏。
- 內真熱:胸腹灼熱、口乾舌燥、渴喜冷飲、煩躁譫語、小便短赤、大便燥結或下利臭穢、舌紅絳苔黃燥。
鑑別要點
- 真寒假熱:與假寒相對,本質為寒證卻現熱象,如面赤戴陽、口渴卻不欲飲。
- 假寒特徵:雖外寒但反不欲近衣,肢冷而胸腹灼熱,脈沉但重按有力,舌質紅燥。
治法與方藥
治宜「清泄裡熱、透達鬱陽」,常用方如:
- 白虎湯:適用於陽明經熱盛,見高熱煩渴、汗出脈洪大者。
- 承氣湯類:若熱結腑實,見腹滿便閉,宜通腑泄熱。
- 清瘟敗毒飲:熱毒熾盛,氣血兩燔時用之。
假寒為危急證候,需細辨真偽,避免誤用溫補,反助熱邪。歷代醫家如劉完素、吳鞠通均強調「透熱轉氣」之法,使內鬱之熱外達,假寒自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