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賈思誠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賈思誠
賈思誠,元末明初著名醫家,浦江(今屬浙江)人。早年師從城南聞先生,初習儒家經典,後轉而專攻醫學,博覽醫籍,融會貫通,臨證療效卓著,尤擅以情志調節法治病,深得中醫「形神一體」之旨。
學術背景與醫術特色
賈思誠的醫學思想深受《內經》影響,重視人體陰陽平衡與氣血調和。其臨證強調「辨證求因」,善於結合四診(望、聞、問、切)分析病機,尤其注重患者情志與臟腑功能的關聯。根據《黃帝內經》「怒傷肝、喜傷心、思傷脾、憂傷肺、恐傷腎」之理論,賈氏認為情志失調可導致氣機紊亂,進而引發疾病,故常以言語開導、行為調節等方式疏解患者鬱結,配合藥物或針灸,達到「調神以治形」的效果。
情志調節法的運用
賈思誠在情志療法上頗具心得,其治法與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(丹溪)「活套」思想相呼應,主張靈活運用五行生剋原理。例如:
- 以情勝情:根據《內經》「悲勝怒、恐勝喜、怒勝思、喜勝憂、思勝恐」之法,針對患者過激情志,以相剋之情志疏導之。
- 移情易性:通過引導患者專注於琴棋書畫等雅事,轉移病態心理,緩解「思慮過度」所致的脾胃虛弱等證。
- 言語開鬱:善用語言疏導氣機,如對肝氣鬱結者,以激勵之言鼓動陽氣;對心氣不足者,則以溫和勸慰安定神志。
臨床驗案與後世影響
賈氏醫案雖流傳不多,但據載其治癒多例因憂思、驚恐所致之頑疾,展現中醫「七情內傷」理論的實踐價值。其治法對明代醫家進一步發展情志醫學有所啟發,尤其與張介賓(景岳)《類經》中「神志疾患」的論述有所契合。
賈思誠的學術貢獻,體現了中醫「身心同治」的整體觀,其融合儒家修心與醫家調氣之思路,亦反映元明之際醫儒互通的文化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