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鼻疽

鼻疽,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鼻柱壅腫,兩竅不通,焮熱疼痛之證。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屬癰疽範疇,多因肺經風熱或上焦鬱火蘊結所致,亦有因情志內傷、肺脾氣虛而發者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肺經風熱:肺開竅於鼻,風熱邪毒襲肺,上攻鼻竅,氣血壅滯,化熱成毒,發為腫痛。
  2. 上焦鬱火:情志不暢或飲食辛辣,致三焦氣機不暢,火鬱上焦,燔灼鼻部經絡,氣血瘀阻而成疽。
  3. 肺脾氣虛:憂思過度或久病耗傷,肺脾氣弱,衛外不固,濕濁內停,鬱久化熱,上蒸鼻竅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鼻柱腫脹堅硬,色紅焮熱,疼痛劇烈。
  • 鼻竅阻塞,呼吸不暢,甚則潰膿。
  • 或伴發熱、口渴、舌紅苔黃等熱象;若因虛致疽,可見面色萎黃、氣短乏力。

治法方藥

  1. 風熱鬱火證

    • 治則:清熱解毒,疏風散邪。
    • 方藥:銀花甘草湯加減(金銀花、甘草、連翹、黃芩、薄荷),熱甚加黃連、梔子;腫甚加赤芍、丹皮。
  2. 氣鬱化火證

    • 治則:疏肝瀉火,涼血解毒。
    • 方藥:柴胡清肝湯(柴胡、黃芩、梔子、生地、當歸)合五味消毒飲。
  3. 肺脾氣虛證

    • 治則:益氣固表,托毒排膿。
    • 方藥:托裡消毒散(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當歸、川芎)加減,兼濕者佐以茯苓、薏苡仁。

外治法

  • 初起焮腫未潰:以如意金黃散外敷,清熱消腫。
  • 膿成未透:用針刀刺破排膿,外貼拔毒膏。
  • 潰後腐肉不脫:以九一丹提膿去腐,生肌玉紅膏收口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  • 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鼻疽屬肺,由熱毒結聚,宜速清解,遲則腐潰難斂。」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強調:「憂思傷脾,肺氣不榮,鼻疽虛證,當以補托為要。」

鼻疽之證,虛實有別,臨證須辨明病因,分而治之。實者清泄,虛者補益,外治配合內服,以達消腫止痛、祛腐生新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