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甲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甲乙」詳解

在中醫理論中,「甲乙」為十天幹之首,用以紀日與歸納五行屬性。甲乙同屬木行,然分陰陽:甲為陽木,乙為陰木,二者分別對應人體經絡與臟腑功能,並與四時、陰陽氣機變化密切相關。

一、甲乙的五行與陰陽屬性

  1. 甲木(陽木)

    • 象徵參天之樹,具生發、條達之性,氣機向上向外。
    • 對應經絡為足少陽膽經,膽腑主決斷,疏泄陽氣,故《內經》云「膽旺於甲日」。
    • 甲日氣血偏重膽經,針灸或調理時可順應此特性。
  2. 乙木(陰木)

    • 喻為藤蔓花草,性柔韌而內斂,主疏泄藏血。
    • 內屬足厥陰肝經,肝臟主藏血、調暢氣機,故「肝旺於乙日」。
    • 乙日氣血注於肝經,臨床可觀察情緒、筋脈狀態與肝系相關症狀。

二、甲乙與臟氣法時理論

《素問·臟氣法時論》指出:「肝主春,足厥陰、少陽主治,其日甲乙。」此段揭示甲乙木與春季、肝膽系統的整體關聯:

  • 時間對應:春季萬物生發,與甲乙木的特性相合;甲日膽氣盛,乙日肝血充,治療可依此擇時。
  • 經絡協同:足厥陰肝經(陰木)與足少陽膽經(陽木)互為表裏,乙木藏血以滋養甲木之氣,甲木疏泄以助乙木條達。

三、甲乙的臨床延伸意義

  1. 診斷參考
    • 甲日病證多見膽經異常,如偏頭痛、脅痛;乙日易顯肝系失衡,如鬱證、目澀。
  2. 治療應用
    • 子午流注針法依「日幹」選穴,甲日重膽經(如足臨泣),乙日取肝經(如太衝)。
  3. 養生調攝
    • 春季或甲乙日宜疏肝利膽,飲食可選辛溫發散(如韭菜)或酸甘養陰(如白芍)。

四、古籍與理論淵源

除《內經》外,《難經·六十四難》進一步闡釋:「十變言,陰井木,陽井金……」,說明天幹與經脈井穴的五行配屬,其中甲膽(陽木)與乙肝(陰木)的井穴(竅陰、大敦)亦分屬木行,強化經絡與天幹的深層連結。

綜言之,「甲乙」不僅為紀日符號,更是中醫時空醫學與臟象理論的核心要素,透過陰陽木的動態平衡,體現天人相應的整體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