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甲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甲疽
甲疽,又稱嵌甲或嵌指,為發於爪甲之癰疽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五。巢元方述其狀:「瘡皮厚甲錯剝起」,初起時患處癢痛,常因抓搔而滲液,並認為此症乃風邪侵襲血氣,兼有蟲患所致。後世醫家進一步闡明,此病或因鞋履窄小,迫使爪甲嵌入肌膚,阻滯局部氣血;或因修剪指甲不慎,傷及皮肉,外邪乘虛而入,引發感染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甲疽多由血熱鬱滯或濕熱蘊結所致。風邪外襲,與血氣相搏,鬱久化熱;或肝經血熱上攻,致使爪甲失養,變形嵌入肉中。若濕熱蘊毒,則局部焮腫潰爛,流黃水或膿液;日久不癒,則胬肉增生,疼痛加劇,觸之痛甚。
臨床表現
初起時,甲旁紅腫熱痛,甲板邊緣刺入甲溝,壓之痛劇;若化膿則潰破滲液,甚則甲下積膿,指甲浮空。慢性者可見胬肉翻出,色暗紅,觸之易出血,病程纏綿難癒。
治療
-
外治法
- 剔甲療法:輕者剔除嵌入部分即可癒合。
- 藥物外敷:潰爛者可用烏倍散(烏梅、五倍子等)收斂祛腐;若膿液不盡,可選黃連膏或九一丹提膿化腐。
- 熏洗法:以苦參湯或解毒洗藥煎湯浸泡,清熱燥濕。
-
內治法
- 血熱型:治宜涼血解毒,方用五味消毒飲加丹皮、赤芍。
- 濕熱型:治宜清熱利濕,方用萆薢滲濕湯合黃連解毒湯。
古籍記載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卷十九將甲疽歸為「脫疽」範疇,強調其與氣血瘀滯相關。而《醫宗金鑒》亦載,此症若久潰不斂,需防毒邪深陷,當辨證施治。
甲疽之治,重在早期疏導氣血,後期則需祛腐生肌,標本兼顧,方可獲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