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甲介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甲介骨

甲介骨為中醫解剖結構名詞,又稱「鼻軟骨」,位於鼻孔外壁,居鼻骨下方,左右各一,形似介殼,故得此名。此結構於中醫理論中,與鼻部生理功能及經絡循行密切相關,亦涉及外邪侵襲與氣血運行之病理機制。

中醫理論中的甲介骨

  1. 與經絡之關係
    鼻為「肺之竅」,甲介骨所在之位屬手太陰肺經與足陽明胃經所過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,胃經「起於鼻之交頞中」,肺經「上膈屬肺,從肺系橫出腋下」,故甲介骨之健康與肺胃二經氣血盛衰相關。若外感風寒或肺胃熱盛,可致鼻塞、甲介骨脹痛,甚則影響嗅覺。
  2. 生理功能
    甲介骨為鼻之外壁支撐,主司鼻形之穩固與氣息之通暢。中醫認為「鼻為清氣出入之門戶」,甲介骨結構正常,則呼吸調和;若其形變或受損,可能導致「鼻窒」(鼻塞)、「鼽衄」(鼻流清涕或出血)等症。
  3. 病理表現

    • 風寒外襲:甲介骨受寒,常見鼻梁痠痛、鼻塞流清涕,屬「風寒犯肺」之證。
    • 濕熱上蒸:胃經濕熱蘊結,可致甲介骨周圍紅腫脹痛,甚則化膿,如「鼻疔」之病。
    • 氣血瘀滯:外力撞擊或氣血不暢,甲介骨局部青紫疼痛,屬「血瘀絡傷」。

古籍記載
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提及鼻部損傷時,稱「鼻梁骨即鼻柱,下連甲介骨」,說明其與鼻骨之連屬關係。而《類經圖翼》則強調鼻部「形如懸膽,下倚甲介」,描述其結構特徵與位置。

甲介骨雖為局部結構,然中醫視其為整體氣血與經絡功能之反映,臨床辨證時需結合全身症狀,探究其病機根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