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甲己化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甲己化土

「甲己化土」為中醫五運六氣學說中的重要術語,源自《素問·天元紀大論》所載:「甲己之歲,土運統之。」此理論以天干配五行,闡述歲運的周期性變化,認為逢天干為甲或己的年份,其大運(亦稱「中運」)屬土,主導該年氣候與物候的整體特徵。

理論基礎

  1. 天干化運的規律
    五運六氣以十天干(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)與五行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相配,透過「天干化五運」的法則推演歲運。其中:

    • 甲己化土:甲為陽土,己為陰土,主濕氣盛行。
    • 其餘化運為乙庚化金、丙辛化水、丁壬化木、戊癸化火,合稱「五運」。
  2. 土運的特性
    土為萬物之母,主生長、化育與承載。甲年為「土運太過」,氣候多濕滯,易現雨濕流行、脾胃疾患;己年為「土運不及」,風木之氣乘虛而克,易見燥濕失調、土虛木亢之象。

氣候與病機關聯

  • 土運太過(甲年):濕氣壅盛,易致脾土受困,臨床可見脘腹脹滿、水腫、痰濕積聚等症。
  • 土運不及(己年):土弱木乘,肝氣偏亢,常見泄瀉、肢倦乏力,或肝脾不調之脅痛、情緒波動。

與六氣的互動

土運需結合當年的司天之氣(如厥陰風木、少陽相火等)綜合分析。例如:

  • 甲年若逢太陰濕土司天,則濕土之氣疊加,濕病更顯;
  • 己年若遇厥陰風木司天,則風勝濕衰,易生風濕相搏之證。

臨床應用

五運六氣理論不僅用於預測氣候,亦指導養生與治療。如土運之年,宜注重健脾祛濕,用藥可酌加蒼朮、茯苓等;若土虛木乘,則當調和肝脾,選用白朮、白芍之類。

此學說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,將自然規律與人體病理緊密聯繫,為傳統理論中深具系統性的推演框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