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甲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甲根穴
甲根為經外奇穴之一,首見於《針灸集成》,其定位與主治功能在中醫針灸學中具有特定意義。
一、穴位定位
甲根穴位於足大趾(拇趾)背側,具體位置可分為兩處:
- 爪甲內、外根角:即趾甲內外兩側緣與皮膚交界之凹陷處,左右兩側共四穴。
- 趾甲弧形中點:據《經外奇穴圖譜》記載,亦可定位於足大趾背側趾甲弧線之中點,此處為氣血匯聚之所。
二、經絡與理論基礎
甲根穴雖未歸屬於十二正經或奇經八脈,然其位置鄰近足厥陰肝經之起點(大敦穴),故與肝經氣血相通。中醫理論認為「肝主筋,其華在爪」,趾甲根部為肝血濡養之末端,刺激此處可調節肝經氣機,疏泄鬱滯。
三、主治功能
《針灸集成》載其主治疝氣,後世醫家擴展其應用範圍,包括:
- 疝氣疼痛:透過疏肝理氣,緩解少腹及陰囊脹痛。
- 足趾麻木或拘急:改善局部氣血不暢所致之運動障礙。
- 頭面疾患:基於「上病下取」原則,配合其他穴位可引火下行,治療頭痛、目赤等症。
四、刺灸方法
傳統記載以針刺為主,進針深度約一分(約0.3公分),手法宜輕緩,得氣即止。亦可配合艾灸,以溫通經脈,適用於寒疝或氣血凝滯之證。
五、臨床配伍
甲根穴常與以下穴位配伍使用:
- 大敦穴:同屬足大趾,增強疏肝解鬱之效。
- 太衝穴:肝經原穴,協調氣血運行。
- 三陰交:調理肝、脾、腎三經,用於下焦疾患。
此穴雖為奇穴,然其理論與實踐結合經絡學說,體現中醫「局部取穴」與「整體調節」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