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頰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頰瘍

頰瘍,又稱頰車癰金腮瘡,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三。此症發於頰車穴(位於下頜角前上方,耳下約一橫指處),屬陽明經所過之位,多因陽明經積熱,氣血壅滯,熱毒蘊結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陽明經多氣多血,主司面部氣血運行。若因飲食不節(如過食辛辣厚味)、外感風熱,或情志鬱火內生,導致陽明經熱毒壅盛,循經上攻頰部,則發為頰瘍。其病機關鍵在於熱毒熾盛,局部氣血瘀阻,化腐成膿。

臨床表現

頰瘍初起可見頰車穴處紅腫熱痛,逐漸腫脹高突,甚則潰膿,伴隨發熱、口渴、便秘等陽明熱盛之象。若熱毒深重,可能蔓延至腮頷,致張口困難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為主,兼顧疏通陽明經氣。

  1. 內治

    • 主方:犀角升麻湯加減(原方含犀角、升麻、防風、白芷等,現代因犀角禁用,常以水牛角代用)。
    • 加減
      • 熱盛者,加黃連、黃芩以瀉火;
      • 腫硬明顯者,加夏枯草、浙貝母以散結;
      • 便秘者,加大黃通腑泄熱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初期可敷如意金黃散以清熱消腫;
    • 膿成未潰時,宜切開排膿,外摻九一丹提膿祛腐;
    • 潰後用生肌玉紅膏促進瘡口癒合。

相關鑑別

頰瘍需與發頤(化膿性腮腺炎)、痄腮(流行性腮腺炎)區分:

  • 發頤多繼發於傷寒或溫病後,膿成時開口內腮腺導管溢膿;
  • 痄腮為感受時邪,具傳染性,腫勢以耳垂為中心,一般不化膿。

頰瘍屬陽明實熱證,治療需緊扣清泄陽明之法,結合局部辨證,使熱毒得解,氣血調和,則癰腫自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