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背第二側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背第二側線
背第二側線為中醫經絡學中重要的經穴定位線,位於背部,距離背正中線(即督脈)旁開3寸處。此線為足太陽膀胱經所行經之處,貫穿背部多個關鍵腧穴,與臟腑氣血調節密切相關。
經絡歸屬與穴位分佈
背第二側線屬足太陽膀胱經,該經為人體最長的經脈之一,主司一身之陽氣,並與五臟六腑通過背俞穴相聯繫。沿此線分佈的腧穴包括:
- 附分(BL41):位於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,為手足太陽之會,主疏風散邪。
- 魄戶(BL42):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,與肺氣相應,調節呼吸與情志。
- 膏肓俞(BL43):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,為補虛要穴,主治羸瘦虛損。
- 神堂(BL44):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,與心神相關,寧心安神。
- 譩譆(BL45):第六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,寬胸理氣,緩解胸悶。
- 膈關(BL46):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,調和膈氣,改善呃逆。
- 魂門(BL47):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,疏肝解鬱,調暢情志。
- 陽綱(BL48):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,與膽腑相應,清利濕熱。
- 意舍(BL49):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,健脾化濕,助運中焦。
- 胃倉(BL50):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,和胃降逆,調理消化。
- 肓門(BL51):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,通調三焦氣機。
- 志室(BL52):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,補腎益精,強健腰膝。
- 胞肓(BL53):第二骶後孔旁開3寸,利下焦,調泌尿生殖。
- 秩邊(BL54):第四骶後孔旁開3寸,疏通下肢經氣,緩解腰骶疼痛。
功能與臨床意義
背第二側線上的腧穴多與相應臟腑功能相關,透過針灸或推拿刺激,可調節臟腑氣血,治療內科、痛症及虛損性疾病。例如:
- 膏肓俞常用於肺癆、慢性咳嗽等虛證;
- 志室擅長補腎壯腰,改善遺精、陽痿;
- 秩邊則多用於坐骨神經痛及下肢痿痹。
此線亦反映「背俞穴」的理論特色,即背部腧穴與臟腑存在直接對應關係,故臨床上常透過按壓或觀察此區域的異常變化(如結節、壓痛)輔助診斷。
與其他經絡的關係
背第二側線與督脈(背正中線)及膀胱經第一側線(旁開1.5寸)相互呼應,形成多層次的調節網絡。第一側線以背俞穴為主,直接內應臟腑;第二側線則側重於氣血輸布與陽氣溫煦,二者協同作用,強化整體療效。
綜言之,背第二側線是中醫經絡理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其腧穴應用廣泛,深入理解此線的定位與功能,對臨床辨證施治具有重要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