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頰車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頰車癰

頰車癰,又稱頰瘍,屬中醫外科癰疽範疇,首見於《中國醫學大辭典》。其病位在頰車穴附近(即下頜角處),多因風熱外襲、胃火上炎,或氣血瘀滯、痰濕凝結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熱外襲:風熱之邪客於陽明經絡,蘊結頰車,氣血壅滯,發為癰腫。
  2. 胃火上炎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積熱,循經上攻,灼傷血肉,化腐成膿。
  3. 氣血瘀滯:情志不遂或外傷導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久而成瘀,鬱而化熱。
  4. 痰濕凝結:素體脾虛濕盛,痰濕流注經絡,結聚頰車,日久化熱釀膿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局部紅腫熱痛,硬結如豆,逐漸腫勢擴大,疼痛加劇,伴發熱、口乾、便秘等全身症狀。若膿成則腫處變軟,按之波動,潰後膿出黃稠,或夾血絲。

治法

  1. 內治

    • 風熱證:疏風清熱,方用牛蒡解肌湯加減。
    • 胃火證:清胃瀉火,方選清胃散黃連解毒湯
    • 氣血瘀滯:活血散瘀,可用仙方活命飲
    • 痰濕證:化痰散結,方取二陳湯消瘰丸
  2. 外治

    • 初起未潰:以金黃散玉露散外敷,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    • 膿成未潰:切開排膿,引流通暢。
    • 潰後:用九一丹提膿祛腐,待腐盡改用生肌散收口。

古籍參考
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及頰瘍屬「陽明經風熱」或「胃中積熱」,強調清解陽明鬱火為要。《瘍科心得集》則指出,頰車癰若遷延不愈,可轉為慢性,需兼顧扶正祛邪。

此病與現代醫學「頜下淋巴結炎」或「頰部蜂窩組織炎」相似,然中醫辨治重整體調理,結合經絡氣血理論,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