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頰車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頰車骱

頰車骱,又稱「下頜關節」或「頜骱」,為中醫解剖學名詞,指下頜骨與顱骨顳部相連接之關節,主司口腔開闔、咀嚼及言語等功能。此部位在中醫理論中與經絡、氣血運行密切相關,尤其涉及足陽明胃經與手少陽三焦經之循行。

中醫理論與頰車骱

  1. 經絡聯繫
    頰車骱所在位置為足陽明胃經所過,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胃足陽明之脈……上耳前,過客主人,循髮際,至額顱。」此外,手少陽三焦經亦分布於耳周,與頰車骱相鄰,故關節功能失調可能反映經絡氣血阻滯或臟腑失衡。
  2. 生理功能
    中醫認為,頰車骱之靈活運動依賴「筋」與「骨」的協調,其中「筋」屬肝所主,「骨」為腎所主。若肝血不足或腎精虧虛,可能導致關節僵硬、彈響或疼痛;而胃火熾盛或風熱外襲時,亦可引發局部腫脹、張口受限等症。
  3. 病症表現
    臨床常見頰車骱相關疾患如「頜骱痛」、「口噤不開」等,多因外感風寒濕邪、內傷七情,或長期咀嚼不當所致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」,若濕邪滯留筋脈,可影響頰車骱活動;而情志抑鬱導致肝氣鬱結,亦可能使氣血瘀阻於關節。

相關中醫名詞

  • 頰車:指下頜骨部位,亦為足陽明胃經穴位名,位於頰車骱附近,主治牙關緊閉、面頰腫痛。
  • 錯骱:即關節脫位,頰車骱錯骱時可見下頜偏斜、咬合困難,古稱「落下頦」。

頰車骱之調理須結合整體辨證,如針灸常取頰車、下關等穴以疏通氣血;內服藥則依病機選用祛風散寒、疏肝理氣或滋補肝腎之方劑。此關節雖為局部結構,然其功能與全身氣血、臟腑密切相連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