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頰車骨脫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頰車骨脫臼

頰車骨脫臼,又稱「下頜脫臼」或「頜車蹉」,屬中醫傷科常見病證之一,指下頜關節(頰車骨)因外力或氣血失調而脫離正常位置,導致開合不利、疼痛難忍之症。此病名首載於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要旨》,歸屬於「骨錯縫」範疇,與西醫學所稱「顳頜關節脫位」相應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頰車骨脫臼多因肝腎不足、氣血虛弱,致筋骨失養,關節穩固不力;或外感風寒濕邪,阻滯經絡;亦有因突受外力(如大笑、呵欠、啃咬硬物)或長期勞損,使頰車骨(下頜關節)周圍筋絡弛緩,骨節錯位。如《傷科補要》提及:「頰車骨脫,乃上下開合之際,氣血不續,機關失靈。」

臨床表現

患者常見下頜部疼痛腫脹,口不能閉合,言語、咀嚼困難,面頰部或見歪斜。單側脫臼者,下巴偏向健側;雙側脫臼則下頜前突,口涎外流。觸診可摸到關節凹處空虛,或聞及關節彈響。

中醫辨治

  1. 手法復位:為首要治法,沿用傳統「口腔內復位法」或「口腔外推法」,以拇指按壓下臼齒處,餘指托住下頜體,順勢向後上方推送,使關節頭復歸原位。手法需柔緩,避免二次損傷。
  2. 藥物調理
    • 初期:以活血化瘀、舒筋通絡為主,方如「復元活血湯」加減,外敷「梔子散」以消腫止痛。
    • 後期:若肝腎虧虛或氣血不足,可服「補腎壯筋湯」或「八珍湯」強筋壯骨,防復發。
  3. 針灸療法:取穴下關、頰車、合谷等,配合遠端取穴太衝、陽陵泉,以疏調經氣、緩解拘急。

古籍記載

《醫宗金鑑》詳述:「頰車骨脫臼者,乃上下牙齒不能相合,或開口不能閉,閉口不能開。」並強調復位後需以繃帶固定,靜養數日,忌食硬物。另《傷科匯纂》指出,此症易成習慣性脫位,與「肝主筋」功能失調相關,需內外兼治以固本。

頰車骨脫臼雖屬急症,然中醫從整體調理入手,結合手法、藥物與針灸,不僅治標亦顧其本,體現「筋骨並重」的治療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