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頰車骨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頰車骨落

定義與病因
頰車骨落為中醫傷科病名,指雙側下頜關節(即「頰車骨」)同時脫臼之證。此病首載於《醫宗金鑑‧正骨心法要旨》,其述:「頰車者,下頜骨鈎環之處,或打僕脫臼,或因風濕襲入,鉤環脫臼,單脫者為錯,雙脫者為落。」意指單側脫臼稱「頰車蹉」,雙側脫臼則稱「頰車骨落」。

病機與證候
中醫認為,頰車骨落多因外力撞擊(如跌撲、打擊)、開口過度(如大笑、呵欠),或肝腎虧虛、經絡空疏,復感風寒濕邪,致使下頜關節之「鈎環」(即現代醫學所指的顳下頜關節)脫離原位。臨床表現為下頜下垂、口不能合、言語不清、涎液外流,甚者伴隨局部腫痛。

中醫辨治

  1. 手法復位
    為治療首務,需使脫臼之下頜骨復歸原位。《傷科匯纂》載「口腔內復位法」:醫者以拇指纏布伸入患者口內,按壓下臼齒,餘指固定頦部,先下壓後上推,聞及「喀嗒」聲即示復位成功。
  2. 藥物調理

    • 外治:復位後可外敷活血化瘀膏藥,如《醫宗金鑑》之「定痛膏」(含當歸、乳香、沒藥等),以消腫止痛。
    • 內服:若因肝腎不足或風濕侵襲,可選「獨活寄生湯」加減,補益肝腎、祛風除濕;若氣血瘀滯,則用「復元活血湯」行氣活血。
  3. 針灸療法
    取穴以局部與遠端相配,如「下關」「頰車」配合「合谷」(面口合谷收),或加「太衝」疏肝理氣,針刺得氣後留針15分鐘,助通絡定痛。

古籍參考
《證治準繩‧瘍醫》提及:「頰車脫臼,急宜揉入,遲則筋腫難收。」強調復位需及時,以免筋肉腫脹增加治療難度。此病與現代醫學「顳下頜關節脫位」相類,然中醫更重整體調理,結合手法、藥物與針灸,以固本防復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