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頰車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頰車風

病名釋義
頰車風,又稱「頰車發」,屬中醫外科病證範疇,指上下牙床盡根處(臼齒區域)單側或雙側紅腫疼痛,結核如豆,甚則牙關緊閉、開合不利之症。其名源於病位近足陽明胃經之「頰車穴」,因風火邪毒壅滯經絡而發,故稱「頰車風」。
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 腎胃兩經風火相搏 所致:

  1. 胃經積熱: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面頰,若過食辛辣厚味,胃火熾盛,循經上攻,燔灼齒齦,氣血壅滯,發為腫痛。
  2. 腎陰不足: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。若腎陰虧虛,虛火內生,上炎頰頷,與外感風邪相合,風火搏結,遂成此疾。
  3. 外感風熱:風熱邪毒侵襲面頰,滯留經絡,與內火相煽,氣血凝滯,化生腫核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:患處紅腫灼熱,結核如豆,按之痛甚,咀嚼困難。
  • 加重期:腫勢蔓延至腮頰,牙關緊閉,口不能張,或伴發熱、頭痛。
  • 舌脈:舌紅苔黃,脈洪數或弦數(實證);若兼腎陰虛者,可見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
治法與方藥
清胃瀉火、解毒消腫 為主,佐以疏風通絡:

  1. 主方加減
    • 五味消毒飲(《醫宗金鑒》):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天葵子,清熱解毒力專,適用於熱毒熾盛者。
    • 清胃散(《蘭室秘藏》):黃連、升麻、生地黃、牡丹皮、當歸,清胃涼血,適用於胃火夾血熱者。
  2. 隨證配伍
    • 風熱甚:加防風、薄荷、連翹以疏風散邪。
    • 腫硬難消:加皂角刺、穿山甲(代用品)活血透膿。
    • 陰虛火旺:合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。

外治法

  • 針刺:取頰車、下關、合谷等穴,瀉法以通絡止痛。
  • 敷貼:如意金黃散醋調外敷,或鮮蒲公英搗爛外塗,以清熱消腫。

古籍考據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頰車生癰,初起如豆,漸大如桃,乃陽明積熱所致。」《醫宗金鑒》亦載其治法,強調「初宜疏解,成膿當托」。此病與現代醫學「智齒冠周炎」、「頜面部蜂窩組織炎」部分症狀相類,然中醫辨證尤重整體調理,非獨治標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