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頰車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頰車蹉

頰車蹉,又稱下頦脫落、頰車骨脫臼、牙關骨打落、下巴脫落等,屬中醫傷科病證,指下頜關節脫臼之症。首見於《千金要方》卷六上,為臨床常見之頜面部疾患。

病因病機

本病多因肝腎虧虛、氣血不足,致筋肉鬆弛,關節失穩;或因過度張口、呵欠、大笑、咀嚼硬物等動作,使頜關節超出正常活動範圍;亦可由外傷直接撞擊下頜所致。

中醫理論認為,肝主筋,腎主骨,肝腎虧虛則筋骨失養,關節穩固之力減弱;氣血不足則肌肉弛緩,難以約束關節活動。此外,風寒外襲經絡,或痰濕阻滯關節,亦可誘發此症。

臨床表現

頰車蹉可分為單側脫臼與雙側脫臼:

  • 單側脫臼:下頜向健側歪斜,患側耳前凹陷,口齒不清,咀嚼困難。
  • 雙側脫臼:下頜向前下方脫垂,口不能合,流涎不止,言語含糊,面形拉長。

患者常伴局部疼痛、腫脹,若久不復位,可能導致氣血瘀滯,加重症狀。

治療方法

手法復位

手託法為主,醫者雙手拇指纏紗布後伸入患者口內,按於下臼齒咬合面,餘指固定下頜體,先向下壓,再向後上方推送,聞及「喀嗒」聲即示復位成功。復位後以繃帶固定,限制張口活動。

內服方藥

  • 肝腎虧虛、氣血不足者:宜補益肝腎、益氣養血,選用十全大補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、黃耆、肉桂)加減。
  • 外傷瘀血者:宜活血化瘀、疏肝通絡,選用復元活血湯(柴胡、天花粉、當歸、紅花、甘草、穿山甲、大黃、桃仁)。
  • 風寒襲絡者:可加祛風散寒之品,如防風、白芷;痰濕重者佐以半夏、陳皮。

針灸療法

取穴以局部及遠端配穴為主,常用穴位包括:

  • 下關頰車:疏通局部經氣,緩解肌肉痙攣。
  • 合谷(手陽明大腸經):遠端取穴,通調面部氣血。
  • 太衝(足厥陰肝經):疏肝理氣,調和筋脈。
    針法以瀉法為主,配合艾灸溫通經絡。

古籍記載

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提及:「頰車骨脫臼,宜用手法端提入臼。」《傷科匯纂》亦載復位手法,強調「須順勢而為,不可強拉」。

頰車蹉之治療,首重及時復位,輔以藥物調理,並避免過度張口及咬嚼硬物,以防復發。